《甄嬛传》是一部以清朝雍正帝时期为背景的“后宫剧”,早在2014年就播出,至今深受人们喜爱。
这部剧里嫔妃们的生活也十分令人羡慕:锦衣玉食,日日闲坐。尤其是华妃年世兰,一个人一年要花掉数十万两白银!就连皇帝也经常头疼,后宫的开销实在是一大笔钱。
可后宫嫔妃的待遇如此好,原因无非两个,要么蒙受君宠,要么家境深厚。家境好到足以与皇宫媲美的妃嫔没几位,大多是依仗着皇帝的喜爱才能如此奢侈。
因此这就造成了一个疑惑,在皇帝驾崩,新皇登基以后,已故先皇的这些妃嫔都何去何从?
像甄嬛这种胜利者,当了太后,与她亲近的人也都被封为太妃,日子照样潇洒。但是后宫里更多的还是与她“敌对”或者中立的嫔妃,她们的下场是什么?
01 殉葬:嫔妃如花凋零入泥土其实许多朝代都有要求,皇帝死后嫔妃必须陪葬。殉葬制度起始于殷商,那时候的君王就习惯死后把自己的美妻艳妾送到陵寝殉葬。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晋幽公,外出跟一位妇人鬼混,被刺客一刀砍死,非常地窝囊。即便如此,晋国依然非常重视这位君王的葬礼,他的陵墓里有上百位陪葬的女子。
更可怕的是,殉葬其实并非是君王与妃嫔之间独有的,只要是君王或者位高权重者喜欢的,都可以拿来殉葬。
秦穆公曾经与自己的几个老臣把酒言欢,说自己死了之后,希望他们一起过来陪自己。几位老臣也许是喝高了,情绪激愤,拍着胸脯保证“同生共死”,结果最后秦穆公死了,他们也被塞到了陵墓里,非常凄惨。
赫赫有名的“宣太后”芈月,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大臣魏丑夫。两人十分相爱,以至于宣太后在临死前想要拉着魏丑夫殉葬,把魏丑夫吓得够呛,连夜找朋友去劝说宣太后,才让她打消了这个念头。
殉葬过于残忍,以至于秦汉时期的思想家都在主张“仁治”“法治”的同时,极力反对殉葬制度。统治者也意识到殉葬制度虽然能够让自己爽,却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从汉朝开始,殉葬逐渐减少,大规模的殉葬开始少见。
但是到辽金元这几代,殉葬制度死灰复燃,愈演愈烈。元代最为恼人,成吉思汗死后,灵柩沿途经过的地方,所有遇到的人悉数*掉陪葬,除了几十名妃妾之外,一共还有两万人因此陪葬!
元代不仅皇帝主张大规模殉葬,还鼓励民间的殉葬,丧心病狂。
明代也没好到哪去,朱元璋死的时候,陪葬了46位嫔妃。朱元璋出身微末,猜忌心重,怕死后妃嫔给自己戴绿帽子,因此死前下令未育有儿女的嫔妃一律殉葬。朱元璋死后,这些嫔妃站成一排上吊自缢,由负责丧葬的部门挨个装入棺椁,最终与朱元璋葬在一起。
明代的殉葬制度沿用了五代,直到明英宗临死前,下令不许殉葬,才逐渐废止了殉葬制度。从朱元璋到英宗几代皇帝这里,殉葬的妃嫔加起来超过一百之数。
清朝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死后都有大规模的殉葬仪式,其中也包括许多嫔妃。
不过到了康熙帝这里,康熙本人对殉葬是深恶痛绝的,一心想要根除这种现象,也做了不少努力。后来一位名为朱斐的官员上书给他,请求废除殉葬,并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康熙对朱斐的文书非常重视,于康熙十二年正式废除了殉葬制度。从此以后,历代皇帝死的时候都没有了大规模的殉葬,而民间的殉葬情况屡禁不止。直到民国初年,才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任何人,任何情况都不得实行殉葬。
英宗与康熙是数千年封建历史中,少有的极力反对殉葬的君王,并且都出力控制了殉葬,也算是救了不少无辜之人。
《甄嬛传》中的皇帝原型是雍正帝,是康熙帝的第四子,按照刚刚说的,他死的时候必须按照先父皇的规定,不施行大规模的殉葬。因此这些妃嫔不必悉数陪葬,大多各自找了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