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的药饵服食是为了强身健体、羽化飞仙
其实道教在修炼上是十分讲究科学方法的,他们认为,“得道成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登天”,尤其是要身体健康,如果身体都没了,那么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为了保持一副能与仙人媲美的好身板,道家的修炼者们可谓是煞费苦心。不过,他们也的确找到了一些有效的办法。
著名的道教养生学家葛洪认为,服食的药物分为草木之药和金石之药。草木之药的功效在于“强身健体、治病救人”,而金石之药则是用来成仙的。按照道教的说法,服食用的药饵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药用来养身,中等药用来养性,下等药用来治病。道教所说的“救亏缺”,意思就是补充元气、滋阴壮阳、调和五脏、荣精和血以及治疗疾病。而通过服食金丹羽化登仙是道教早期的炼丹之术,在道教的探索与实践中已逐渐地被摒弃,究其原因,就是早期的炼丹术提炼水平较低,在提纯丹素的时候无法剔除其中的有毒成份,致部分食丹者夭折。
由于道教穷尽心力研究药物对人体的滋补作用,所以,他们不仅逐渐形成了具有道家特色的药物补养体系,而且找到了一些对人体极为有益的滋补药物。
如《太玄宝典》所述的茯苓制作及服用:“服之得法,能生神明,轻便四肢。茯苓末之烂,研青松叶水和煮之,惟茯苓碧绿色透为度,暴干以末,蜜和丸,日三服如橡子大,清旦水下。通神不老不饥,辟谷去五味。服之三百日,体生青毛,无寒暑。更加梨子,无暑,加浮萍,无寒矣。”这本书里还讲述了柏木仁使秘精不泄、椒子通神明目、甘菊生精益髓、地黄荣血脉润四体等药用原理。
(二)道教是如何进行饮食养生的?
道教有着它独特的饮食养生的观点和方法。孙思邈云:“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古代的养生家还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五谷——粳米、麦、小豆、大豆、黄黍;
五果——桃、李、杏、粟、枣;
五畜——牛、羊、猪、鸡、狗;
五菜——葵、藿、薤、葱、韭。
道教认为药物的作用仅仅是健体治病,要真正地滋补身体,还得靠五谷杂粮,而且,在饮食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挑食偏食,以求得全面的营养。金元时期的医学家李东恒对摄取营养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能否有效地摄取营养,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健壮有力的胃,只有胃好,才能将食物有效地消化吸收,所以,在平时,就要注意养胃,这个见解是极为正确而深刻的。
*既然道教对饮食如此重视,那么,它在饮食上有哪些有益的见解和方法呢?
饮食清淡——多吃五谷杂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的餐饮业十分发达,而一些人过于贪图口舌之乐,对饮食营养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他们一味地认为,吃得好,吃得贵,才算得上吃到了营养。
古代的养生学家却是从相反的方面告诫人们,饮食宜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豆类、果蔬、植物油为主,一味地贪图大鱼大肉,反而会适得其反。清代养生学家陆以恬说过:“医家谓枣百益一损,梨百损一益,韭与茶亦然。余谓人所常食之物,凡和平之物,如参、苓、莲子、龙眼等,皆百益一损也;凡峻削之品,如槟榔、豆蔻仁、烟草、酒等,皆百损一益也;有益无损者惟五谷也。”这段关于饮食的忠告是值得人们去思考和借鉴的。
《黄帝内经》中就说过:“膏梁之变,足生大疔,手如持虚。”古代养生学家孙思邈说:“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时春夏取凉过度,饮食太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又云:“人们嗜食肥美厚味,容易产生半身不遂、痿厥、气精喘逆、痈疮等疾病。”这些闪烁着古人智能的语句里,的确道出了一些人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缠身的原因。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荒僻的乡村里,常常有高寿的翁妪和幼童们嘻戏,而一些所谓的高官、名流却常常是英年早逝。如果单从营养和饮食上来说,这些短寿的高官、名流过早地谢世就不足为怪了。高官和名流大多频繁地出入于高档的宴会,享受着膏梁厚味,其实这正是隐患之所在。因为宴会上的食品,大多数是经过反复的蒸、炒、溜、炸,除了色彩夺目、香气诱人外,已经没有多少营养成份了。难怪历代的帝王将相大多短命而终,倒是山间隐士、田头的农夫得享高寿。
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
明代何良俊提出了一种“食后将思法”:“平旦点心讫,即自以手摩腹,出门庭缓行五六十步,消息之。中食后,还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又云:“食饮不宜急行走,不宜大语唤远人、嗔喜、卧觉。食散后,随其所业,不宜劳心力。”
这的确是一种克服暴饮暴食的好方法,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目的就在于注意搞好饭后的消化工作,要知道,暴饮暴食对身体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金元时的李东恒曾说:“饮食自僻,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
五味调和——注重因人进补
古人还十分注重调和饮食中的五味、阴阳。因为食物的属性分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它们又都有着阴阳的属性,叫做“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掌握了食物的阴阳属性,就可以在烹调中加以把握,对不同体质的人,进行不同的补养。
中医把人按阴阳属性分成四种:正常健康型、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
阴虚型体质的人,常出现手足心热、烦燥、口干、便秘、舌质红等症状,故宜食性甘寒、甘凉或甘平之物,具体说来有:小米、小麦、大麦、玉米、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扁豆、白木耳、紫菜、豆腐。水果方面,可选择鸭梨、香蕉、柿子、大枣、青果、西瓜、莲子、百合、猕猴桃。肉类可用白鸭肉、鹅肉、鸡蛋、鲫鱼、青鱼、黄花鱼、龟肉、甲鱼、蛤蜊等。此外,常食白木耳、黑木耳、莲子、大枣等亦有很好的效果。
阳虚型体质的人,往往表露出面色苍白、怕冷、小便清长、便溏薄、脉沉细、身体白胖,故应食些益气助阳的食物,具体有:羊肉、狗肉、麻雀肉、虾等。而水果不能吃得太多,尤其是水分多的水果要少吃,但可食用鲜荔枝、杨梅、桃、樱桃、杏、葡萄、菠萝、石榴、椰子、桂圆、桔子、苹果等。这类体质的人特别要忌食生冷及寒性的食品。
阴阳两虚型体质的人有的以阴虚为主,兼见阳虚;有的人则以阳虚为主,兼见阴虚;还有的人会同时出现阴虚或阳虚的症候。这类体质的人宜选用奶制品、蛋类、肉类、骨髓等。水果、蔬菜合口味能吸收且无害的都可以食用。
防患未然——提前以食祛病
道教在长期的饮食养生实践中,不仅找到了平衡营养、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而且还摸索出一套以食祛病的方法,许多方法在现在仍旧是行之有效的。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云:“以方药治已病,不如在起居饮食上加以调理,使病无从生,休须用药物,”这是极其正确的防患于未然的好办法。
古人的高超智慧告诉我们,不仅要防止“病从口入”,而且要注意“祸从口入”。
道教养生格言:
田夫寿、膏粱夭,嗜欲少多之验也。
《养性延命录》
释义:农夫往往长寿,膏粱子弟却常常短命,正是嗜欲多少影响寿命的验证。
关注我-持续带您-了解-道教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