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7所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gE、IL-4、IFN-γ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0.01);与模型组相比,共轭亚油酸组血清IgE、IL-4、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
共轭亚油酸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皮损处PPARG蛋白的影响如图8所示,对照组小鼠皮肤中PPARG蛋白呈阳性表达,表皮层以及真皮层均可见较深色棕黄色颗粒。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PPARG蛋白的表达明显呈现出弱阳性特征,而共轭亚油酸组PPARG蛋白的表达有所恢复。
讨论特应性皮炎是皮肤科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Th1/Th2失衡、IgE超敏反应、瘙痒及湿疹性皮肤病变,全球发病率不断上升[12]。肥大细胞是介导过敏性炎症反应发生的主要起始细胞之一[13-14]。血清中IgE水平显著升高且Th1/Th2细胞免疫反应失衡是特应性皮炎患者重要的免疫学特点[15-16]。目前在临床上,特应性皮炎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共轭亚油酸是亚油酸的一类同分异构体,常以c9t11和t10c12–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形式存在,也是多种共轭亚油酸异构体中具有生理活性的成分[7, 17]。Whigham等[18]证明共轭亚油酸能够减少抗原诱导的组胺和PGE2释放,提示共轭亚油酸对特应性皮炎的潜在治疗作用。
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共轭亚油酸抗特应性皮炎的可能作用机制和关键靶点,并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共轭亚油酸对DNF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皮损的改善作用及核心基因表达的改变。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共轭亚油酸与特应性皮炎共有48个交集靶基因,基于STRING交互作用网络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PPI网络,并利用Cytoscape软件中CytoHubba插件对网络拓扑异构分析,发现TNF、PTGS2、LEP、PPARG、ADIPOQ、TP53、NR0B2、CYP19A1、ICAM1、NR3C1是排名前10的关键基因,可能在共轭亚油酸减轻特应性皮炎皮肤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讨共轭亚油酸抗特应性皮炎的潜在关键通路,我们对交集靶点进行KEGG通路分析,共筛选出17条显著性富集通路,其中PPAR信号通路最为显著,且以富集在通路上的靶点PPARG与ADIPOQ为枢纽基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PAR信号通路是各种皮肤病的新兴的治疗靶点,包括炎症性皮肤病,如牛皮癣、特应性皮炎以及皮肤恶性肿瘤等[19-20]。PPAR是调节脂质、葡萄糖、氨基酸代谢的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隶属于核激素受体,由3种不同的亚型组成,即PPARα、PPARγ(PPARG)和PPARβ/δ[21]。研究发现,PPAR与特定配体结合后,参与调节了多种皮肤功能,包括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表皮屏障形成、伤口愈合、黑素细胞增殖和皮脂产生,提示其可作为治疗炎症性皮肤疾病的潜在靶标[22]。
在炎症性皮肤病中,包括过度增殖性银屑病表皮以及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皮肤中,PPARα和PPARγ的表达都降低[23-25]。这一观察结果表明,PPARα和PPARγ激活剂或正向调节PPAR基因表达的化合物可能代表一类新型非甾体类消炎药,用于局部或全身治疗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牛皮癣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等。据报道,PPAR的活化可降低Th2免疫反应水平[26],并且高表达的PPARG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来抑制IL-6、TNF-α的形成,进而抑制过激的炎症反应[27]。
另外,KEGG结果还筛选出富集在该通路上另一个枢纽靶点ADIPOQ。ADIPOQ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可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脂联素受体结合发挥抗炎、胰岛素增敏、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理作用[28-29]。最新研究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尤其是外源性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血清和皮肤组织中ADIPOQ的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者,并且与总IgE水平呈负相关[30-31]。另外,SEO等[32]也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表皮中脂联素受体的表达减少,并在体外通过特应性皮炎样3D皮肤等效模型证实了ADIPOQ可通过抑制角质形成细胞中炎症介质的表达,增强脂质合成以及表皮分化的能力,进而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功能。
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共轭亚油酸明显改善DNF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湿疹样皮损,具体表现为皮损严重程度减轻、炎性细胞与肥大细胞浸润减少以及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另外,本研究也发现共轭亚油酸可显著性上调特应性皮炎小鼠皮损中PPAR信号通路上关键基因PPARG的表达,提示PPARG是共轭亚油酸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潜在靶点。
综上,本研究为深入探讨共轭亚油酸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为共轭亚油酸治疗特应性皮炎潜在机制提供部分参考。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来 源:汤柳,李小磊,曹晓琴,周本宏,宋伟.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实验验证探讨共轭亚油酸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 [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2, 37(10): 2206-2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