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位于扬州市区中心地带的文昌阁,高24.25米,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至今已有435年“芳龄”。为扬州的地标性建筑,其建筑风格很像北京天坛的祈年殿。
历史上的文昌阁,曾经属于明清两朝的扬州府学建筑群,旧时的阁楼上悬有“邗上文枢”匾额。因其是扬州府学(学庙合一的府级官办教育机构)的魁星楼,所以故名“文昌阁”。该楼阁呈八角三级砖木结构,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形成伞状,攒尖后以宝瓶收顶,顶部为椭圆形球状,这样的建筑样式,在全国文庙中极为罕见。此外,文昌阁底层为八角形,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登楼四眺,远近街景尽收眼底。每于节庆之夜,阁上彩灯辉耀,为扬州闹市的一处佳景。
命途多舛文昌阁 ,三生三世恋着你
过去,在以船舶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南来北往的行人走进和离开扬州城时,都要将位于古运河三湾水域的文峰寺作为参照物——每当夜幕降临,矗立在文峰寺内的文峰寺塔顶灯龛便会被僧人点亮,成为南来北往船队的导航标识。
而那些返乡的游子们,每每看见它,便知道已经到家了。
如今,扬州人不管走到那里,只要想起文昌阁,便会立刻心生温暖。冥冥之中,似乎有一股力量牵引着、催促着他们早日回家。
文昌阁已然成为古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自然而习惯性地成为扬州人生活出行的一部分。
400多年来,文昌阁见证了扬州的繁盛衰落和历史的风起云涌。然而,关于这座楼阁的故事,相信许多扬州人并不一定知道。
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阁楼建成10年后便焚毁于一场大火,于次年重建。而北京的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20年),后也焚于火灾,后重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两者相比,扬州的文昌阁比北京的天坛只不过晚建了六十多年,但是它们的建筑风格却是一脉相承。其形状和北京的天坛一样呈圆形,在古代我国建筑楼阁技术中,是“天圆地方”宇宙观的直接反映。
直到解放前,文昌阁下的河道已被淤塞,1952年起填旧河改辟为宽阔的马路,文津桥也变成了平坦的广场。文昌阁矗立于广场中心,其古色古香的气息吸引游人驻足仰首观望。现在文昌阁的塔尖,与其说是一个胡芦项,还不如说是白塔的造形更恰当,尖顶上装了一个现代化的红色的大灯泡,每逢喜庆节日,阁上华灯齐放,光耀数里,是扬州市现代亮化工程的一座标志建筑。
让我们翻开扬州厚重历史的书页,看一看文昌阁的三生三世(三生,是佛教用语,即前生、今生和来生;三世,在佛教中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泛指时间的长久性。)
第一世:文昌阁就是一座学庙。
扬州历来尊儒好贤,因此古代的官方教育机构——学庙,格外受到重视。古代府学有多种含义,这里专指府级(今地市级)行政区划的官办教育机构,比县学(今县级)行政区划的官办教育机构高一级。
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和县治所在地都建有孔庙。因此,官办教育机构也称作庙学。古代官办教育机构体制是学校与祭祀机构一体,将学习儒家经典与祭祀“文圣”孔子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