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
我是立志做“可爱”教师的梦染。
话不多说,直入主题:究竟是让自家普通班的孩子在本班做“鸡头”?还是去重点班做“凤尾”?
先看事例,再做分析:
01 重点班“凤尾”沈雅
初一,女,普班第一。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将在那次哭闹时拼尽全力,也不离开原班。”这是去重点班借读的沈雅说的话。原来她是我班的第一,不过是普通班。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在普遍的认知里,重点班意味着更好的师资力量,更浓重的学习氛围,一般情况下确实如此。但是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远转中,不同水平的教师要进行“轮岗”,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是怎样水平的老师都有可能被分配到不同水平的班级,也就是说不代表重点班每个老师都很优秀,也不代表普通班的老师水平就很不行。
再说学习氛围,重点班学习氛围强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很多家长看重的点。沈雅的母亲也是这么认为的,也就出现了这样一幕:母亲托了层层关系弄来了一个重点班借读名额,在班级门外让沈雅收拾东西去重点班,可她故意拖拉,不愿意收拾东西,更不愿意走,眼泪也是啪嗒啪嗒往下掉。母亲觉得机会难得,她不珍惜,就毫不顾忌孩子感受的连吼带拉扯弄走了。
后来期中考试过后,她成绩排在班里中等偏下(借读生成绩还留在原班),和她谈谈心,就出现了开头的那句话。
细想一下她的情况:
第一:师资力量相同。为了整个教育系统平衡,教资资源基本持平,换句话说教育水平差距不大,老师水平对学生影响基本相同。
第二:基础与节奏不匹配。重点班讲课节奏,对于基础不太牢固的学生来说,就好比“蛇吞象”,一时咽不下,久而久之反而会出现“因噎废食”的情况。
第三:关注度低。面对普班的“鸡头”与重点班的“凤尾”老师的关注度是不同的,常被关注被表扬以及被督促的学生,没多少理由学不好。
第四:忽略孩子自身意愿。她本身就不愿意去重点班,母亲直接忽视她的感受,厌烦心理会迁移到对重点吧所有的事件上,尤其成绩“泯然众人”后,更是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恶性循环。
第五:性格敏感。基础不足进入重点班后,她经常会遇到一些“打击”,敏感性格会让她常常遇到一些问题就无限放大,最终终日沉浸在自我世界里,无法自拔,影响自我进步。
02 次重点班“凤尾”高阳
高一,女,普班前几。
这是一个逆袭得例子,最终考取了一个普一本,看着好像不怎样,但是请大家明晰,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回到她的事例:高一分班考试之后,她借读进入了次重点班,请读者注意,是次重点班。
在班里次次考试都是坐在最后一排 (考试座位按成绩排的),老师对她的关注度也不高,也不会获得多少表扬与肯定,没有担任任何的职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泯然众人”的状态。
但在进入第一轮复习后,成绩开始小幅度稳步上升,但仍旧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大幅度进步事迹,一切都好像没什么变化,但是好像又都在不同。她开始被大家关注与肯定是在第三轮复习开始时,她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在班级前几名,一开始大家质疑她是侥幸,后来次次基本如此,所有老师与同学幡然醒悟,开始关注她。
改变就此拉开序幕,那成功原因在哪呢?细想一下总结如下:
第一:师资力量相同。我们学校重点班与次重点班老师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师资问题。
第二:基础与节奏基本相匹配。进入的是次重点班,而不是直接进入重点班,自身基础与班级整体情况差距不大,更容易跟上节奏。
第三:家庭关系和睦。家庭民主平等氛围,利于孩子独自思考,自我选择,高阳就是自己愿意借读的。
第四:性格沉稳。无论一开始自己多么不被人关注,还是后来怎么被人赞扬,她都是按部就班做自己的事情,就比如高三学生争分夺秒中午不睡觉刷题。而她不是,不管还剩多少时间,她永远以休息好为重,一步一步走自己的路,极少受到外界干扰。
到这故事就分享完毕了。
也给一些还不明白怎么选择的家长一些建议
建议:
第一:忽略师资。不考虑择校情况,只针对进入某一校后,不用考虑师资力量,因为基本相同。
第二:初中多做“鸡头”,高中建议“凤尾”。初中学生多不成熟,建议“鸡头”,利于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养护自身性格。
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基本定型,心理成熟度较高,建议挑战一下,可做“凤尾”。
第三:尊重孩子意愿。尊重孩子选择。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孩子的自我意识都在觉醒,要考虑他们自身感受。
第四:分析自身孩子性格。选择最利于孩子的环境,而不是一股脑的认为重点班就是好环境,适合孩子的环境才是好环境。
第五:学会适度。无论孩子现在是“鸡头”还是“凤尾”,家长要懂得适度关注,孩子做“鸡头”阶段要适度给与惊醒,不要让其忘乎所以,觉得自己天下他最大。
孩子做“凤尾”阶段,先调整自身状态,先坦然接受再帮助孩子分析,静心陪伴孩子进步,不要让孩子“后院起火”!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适得其所,愿每一位家长的期望都不会成为孩子的枷锁。
我是立志做“可爱”教师的梦染。
下次见!
(本文案例皆为真实案例,名字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