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师生关系的好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常常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所以说,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协调十分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一方面,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维护“师道尊严”;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不能有所反抗,否则,便是“大逆不道”。于是,在这种观念的约束下,师生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下,使课堂生活变得单调乏味,缺乏应有的活力,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同时,由于师生间长期缺乏交流,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也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说,师生关系的改进刻不容缓。
但是,改什么,怎么改,众说纷纭,无法取得统一的结果。而我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发现,事实上,经过归纳,这些不同的观点,都有着本质上的统一,即都是认为,师生关系的融洽,不外乎取决于师生的观念、需要以及双方互动的过程及行为方式的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就浅略的阐述一下这些因素及它们对促进师生关系的作用及具体做法。
一、观念的转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二是要求学生要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交往者。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身份地位都是由原来的角色中一跃而出,共同建立一种互动的交往,而这,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从实质上来说也是一种交往活动,它是师生关系得以构建和发展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一旦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也就成了一句“空头禅”,无法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
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应是一种交往关系,而交往的双方在此过程中均是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而存在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同时,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
因而,课堂仅仅是教师表演的场所,根本谈不上把学生视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的交往主体。所以说,师生之间要达到交往,首先,教师必须放下“身段”,淡化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换之以平等的人格,除伪的语言来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和心灵交流。交往与交流的内容除了积累而成的课程知识外,还应有情感、意义和价值的沟通等。而形式更不应是含有强加性的灌输,而应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对话”。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冲破固有的观念,摒弃把教师当成获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的思想,勇敢地与教师进行“对话”,进行交往,从而建立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
二、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取决于交往双方的需要的满足
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难看出,教师为了完成个人传授知识的任务,不惜采取对学生批评、谩骂乃至体罚的手段,以维护课堂纪律,利于开展教学。然而,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的矛盾与紧张,从而更不利于开展教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师生关系是否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与学生交往,或者说,教师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由此产生的不同需要。
我们知道,就教师所面对的学生而言,他们是具有相类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学生和学生群体。这些学生来自具有不同文化、经济环境的家庭,因而,他们不仅因个人天赋素质而有所差异,更因所处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等各种外部因素而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所以,当他们汇集到同一个班级时,这个班级也必然具有相应的复杂性。在此情况下,教师是否考虑到这种复杂性,并以此而赋予他们不同的态度,即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十分重要。
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仅仅考虑到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光惦记着满足于自己的教学需要,还应兼顾到学生的感受,满足他们的接受需要和情感需要等,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协调关系。
三、师生关系还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方式是否得当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进行着持续的交往,尤其是教师,他对某一学生行为的评价、情感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并且左右其形成自己的个性。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定不要也不能轻易给学生下不好的评语,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削弱学生的自信。这样,不仅会给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引起师生间情感的敌对,从而使教学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关系着他们学习的兴趣等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所以,教师对于课堂的管理方式一定不能带有感情因素,而应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师生关系在积极融洽的氛围中建立。
总之,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不应该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事情,而要经由双方共同的努力来完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忘记教师的学生或学生的教师之类的概念,取之以“人”的角度去看待对方,只有这样,才能快而有效构建出一种新型的、融洽协调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