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朗作品
诗词神州行09·河南
龙门
唐 杜甫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赏析:龙门山在旷野上横断开来,驿道两旁的树木自洛阳城一直连向龙门山脉。气势壮丽的东都距离龙门很近,站在城楼上,便可看到山上众多佛寺的大门一律向着都城而开。我数次往来其间,看到这里不断发生着变化,那时光流逝、山河依旧的情形令人心生感慨。再看看那道路上往来不断的行人,一生中还能再见到他们几回来哉。
龙门石窟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从北魏开始建造,经历隋、唐,延至北宋,前后长达400余年。龙门造像以北魏和唐代为主,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杜甫再游龙门时所作。前4句写景,描写从东都到龙门一路走来所见景色。“断”、“来”、“近”、“开”这四个字,表现皇都之壮丽,佛寺之繁华,浑然一体。后四句抒怀,感叹数年来风尘仆仆,频入皇都而一事无成,唯恐韶华易逝而途穷终老。
鲁山山行
宋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赏析:鲁山,在河南平顶山市西南。此诗作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作者描写了深秋时节在鲁山中旅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表现出山林的幽静和山行者悠然闲适、为大自然所陶醉的愉悦心情。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林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隐隐约约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山中人家还离得很远很远。
莺梭
南宋 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
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
多少工夫织得成。
赏析:诗题为“莺梭”,诗人抓住“梭”字,借助于想象、联想,由此及彼,命意剪材,托物抒怀。首句“掷柳迁乔太有情”,图绘莺飞之状。黄莺儿怀着无限的情思,在阳春三月,飞翔于绿柳红花之间,穿梭于蓝天白云之下,忽儿把丝丝垂柳抛在后边,忽而飞上高高的乔木之巅。《诗经·小雅·伐木》篇有“出于幽谷,迁于乔木”的句子,后人遂将由低到高,由次到好的迁移称为“乔迁”。诗人由黄莺在林中越东渡西,飞上翔下,行动轻盈捷快,想到了织女织布时飞动的俊子。明明是人有情于物,偏偏说莺儿有情于人,移情于物,而且着一“太”字表示程度。由织梭联想到“交交时作弄机声”,这就使恬静的画面有了音响效果。黄莺“交交”而鸣的啼叫声和织机织布的声音是那么相似。由此进一步联想到,既然织女能织出千姿百态的绫罗锦缎,那么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洛阳春景,也是黄莺织成的。诗的三、四两句即由此设问。“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诗人说:三月的洛阳花开似锦,牡丹尤其娇艳,绿柳青山,秀丽明媚,不知这些黄莺儿耗费了多少功夫,才把洛阳的河山织得这般美好?莺织河山,构想奇妙,既把黄莺飞翔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并且人格化了,真是匪夷所思,既出人意表,又令人叹服。四句诗中,“掷柳迁乔”、“弄机声”、“锦”、“织”句句明含暗含“梭”字,一紧扣诗题。三、四两句虽发议论,但是真情寓真景,自然流畅,显得轻松,恰到好处。整个诗反映了作者对美丽春光的赞叹和无限爱惜的感情,和南宋统治者对沦陷区河山的漠然无情形成鲜明的对照。诗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诗人心情的愉悦与对洛阳三春胜景的赞叹。
鸡头石
明 岳东升
鸡头石在千山里,芳草诗传亦有名。
突起云霄疑健斗,乍惊风雨欲长鸣。
绛冠日攻丹霞拥,绣羽春晖锦树生。
身世百年真一肋,夜深起舞不胜情。
赏析:这是明朝诗人岳东升赞美鸡公山的美妙山石而写。鸡头石是信阳鸡公山上的著名景点之一,又叫报晓峰。因为酷似一只引颈啼鸣的雄鸡而得名,鸡公山就是因为这座山峰而得名的,而报晓峰就是鸡公山的象征。半山腰有一石刻为“天下第一鸡”,是云南江川李金碧所题。鸡公山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素有“天然植物园和天然中药园”之美誉,也是我国南北方天然分界线,有“青分楚豫”之称。“佛光、云海、雾淞、雨淞、霞光、异国花草、奇峰怪石、瀑布流泉”被称为鸡公山的八大自然景观,山上有清末民初不同国别和风格的建筑群,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