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驰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下岗。
他大学毕业就在一家央企工作,只是因为想回老家,才在几年前来到家乡这个省级开发区的一家国企。不想赶上企业改制浪潮,中小企业职工都面临下岗失业,而开发区的国企基本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他糊里糊涂就下来了。在国企时,福利待遇好,只要上班好好工作就衣食无忧,所以他没有养成危机意识;又因为是“写手”,离开了国企的大环境,实际他并没有什么谋生的技能。这样他被迫下岗以后再找工作,就屡屡碰壁。
有一天,他意外听说有一个中学时挺要好的同学惠游在一家华侨开的外企做人事主管,那家外企又是开发区内公认效益最好的企业。这让他喜出望外。
第二天一早刚上班,他就赶到这家企业。看着传达室的人给他联系正在班上的老同学,他想象着老同学的样子,想到他很快就会下楼迎接自己。果然,老同学满面春风地下来了,他热情地握着戴驰的手:“哎呀,什么风把老同学吹来了!走,上楼坐坐。”
外企实行的是开放的大办公室制,好多人在一个大屋里;但是惠游的办公室却是一个单间。“哎呀,十几年没见了,挺好吧,你可是我们同学中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呀,我们这些农村孩子,考不上学校就只能在家劳动,还好,赶上这里设立开发区,我们村里的一个远房亲戚是华侨,回国办了这家企业,总算谋了个出路。但是,跟你可没法比,听说你在一家央企,一定是领导了吧?”
戴驰有些尴尬地说了自己的经历,重点说了目前的处境。
老同学有些沉默,他同情地说:“可不是怎的,我家亲戚也有下岗的,多少年就一直在国企上班,流水线作业,到社会上什么也不会,你说怎么办!”
戴驰说:“我也是一样,啥技术也没有。听说你在这里,非常高兴,想看看你这里有没有适合我*,写点东西,做做管理,实在不行,做个保管员之类的只要有活干就行。”
老同学沉吟起来:“那不大材小用了吗?再说现在这样的岗位都已经满了。”
“那,车间呢,当工人也行。你知道,我们都是农村出来的,不怕吃苦。”
“嗯――我们厂前一段时间已经招过工,你知道现在经济不景气,用人很少。”
看看脸色有些冷淡下来的老同学,戴驰站起身来,他不想为难别人:“没事,我再到别处看看。”
“别呀,老同学多年不见了,中午我们一起聚聚。”惠游又热情地说。
“以后有时间我再来,知道你在这里了,又不远,以后有的是机会。不瞒你说,我还要继续找工作呢,心里挺急。”
“嗯,理解,那我这次就不留你了。这边有机会我告诉你,不过希望不大,不要让这边耽误你。”惠游握着戴驰的手把他送下楼来。
回来以后,戴驰一如既往地四处奔波找工作。他甚至想到铁路当装卸工,但是人家嫌他年龄大。他有时也想想惠游那边,希望老同学那里能传来好消息。
但是惠游再没跟他联系。只是听人说惠游下岗的亲戚进了惠游所在的企业,甚至还带着朋友一起做了物品保管员。戴驰有些郁闷,有时和朋友唠起这事,朋友笑了:“怪就怪在你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你同学产生了危机感。”戴驰摇摇头,便不再想那事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戴驰找到了一份工作:报社校对员。虽然是临时的,工资也不高,但总算有一份稳定收入;又因为这工作很适合他,业余时间还可以写写稿,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由于文笔较好,为他赢得了声誉,引起了领导重视,慢慢成为了一名记者。
不久,报纸扩大发行,报社的每个员工都分片接受了发行任务。戴驰分的片正包括老同学惠游所在的企业,而那是一家较大的企业。但惠游管人事,征订报纸需要找综合部或财务部一类的。外企资金使用管理很严格,戴驰去了几次,也没有完成征订的任务。他想去惠游那里坐坐,不是为征订,他知道惠游不管综合和财务,只是觉得来到老同学这里越门而过,不太妥。
正想着,惠游从楼梯口走过来了:“哎呀,什么时候过来的?”
“过来征订报纸,正想去看看你。”
“我也想哪天到报社看看你。我就说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哎,报纸订的怎么样?”惠游一如既往的热情,不,应该是比以前更热情。
“有点困难,来几次了。财务部说自己定不下来,说要等老板回来。”
“嗯,外企就这样。走,我帮你说说。”
惠游拉着戴驰来到财务部:“陈部长,这是我的同学,戴记者,戴主任,我们中学时就关系非常好。报社分配了报纸征订任务。老兄一定要帮帮忙,跟老板说说,这是咱开发区唯一的党报,管委会领导很重视,咱企业以后宣传登广告,还要报社支持。”
“好,放心!我一定跟老板好好说说。”陈部长一改往日的神情,热情地说。
他们离开的时候,陈部长送出来。他扯着惠游的衣袖,悄悄地说:“招工时我表弟的事拜托了。”惠游点点头。
出来后,惠游说:“放心吧,这事你听信就行了,不用再跑了。”
几天后,陈部长给戴驰打电话:“把征订发票送来吧。”戴驰舒了口气。他知道这是老同学惠游的作用。他坐在桌边没有动,不是想什么时候给陈部长送发票的事,而是在想求老同学惠游办的这两次事。第一次自己山穷水尽的时候,以为惠游一定会帮忙,可是却石沉大海;第二次自己并不想麻烦不在其位的惠游,可是他却那么主动地尽心竭力去帮忙。这是为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