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6) 安全防护条件
高速公路在中央分隔带、路基边缘等位置上,根据路侧安全条件设置有一定高度、强度的护栏。这些护栏多为钢筋混凝土或金属结构,它们的作用包括:在车辆偏离车道、小角度撞击时,将车辆导向回路面(导向功能);在车辆意外冲出路外时,发挥防护和缓冲功能,最大限度减小事故危害等。
但据笔者了解,高速公路护栏设计均以汽车为试验和防护对象,并未考虑摩托车碰撞事故特点。当发生摩托车碰撞时,护栏通常不仅不能发挥上述积极作用,反而会让事故伤害更大、更严重。因为在高速状态下,任何碰撞和外力作用对摩托车都极其危险,都可能对驾乘人员造成严重伤害。而在相同速度碰撞中,汽车车体(包括车头碰撞溃缩结构、安全气囊、安全带等)首先会对司乘人员形成一道安全保护。
▲波形梁护栏。图片来自网络
▲钢筋混凝土护栏。图片来自网络
7) 通行距离条件
前文提到,为了使得高速公路网整体运行效率更高,高速公路规划、设计的目标——重点在于解决“大交通量、长距离、快速过境”的客货运输需求。尽管,平均50公里就会设置高速服务区、休息区等设施,但高速公路总体规划、设计的通行距离一般在百公里以上,甚至数百、上千公里。因此,在高速公路出行时,连续驾车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是普遍现象。而如此长时间的驾驶,即使汽车驾驶员都会觉得疲惫,何况摩托车的驾驶负荷(度)明显大于汽车。
摩托车的行驶特性决定了其在操控技巧性、驾驶体验方面明显优于汽车,但同时也决定了摩托车的驾驶负荷较大。在高速行驶中,驾驶员不仅要双手操控车辆(支撑身体),长时间保持一个身体姿态,还需要全程高度集中注意力,观察前方路面状况。例如:为了抵消弯道上向外的离心力作用,在高速过弯时驾驶员必须要操控车身适度向内侧倾斜。如果这时车轮蹍到一颗小石子,就可能马上导致事故、翻车。比较而言,汽车驾驶员要轻松得多,路面上一颗石子可能根本无需关注。
所以,摩托车更适合于短距离出行,不适应高速公路设计的“长距离、快速过境”性质的出行条件。
▲图片来自网络
8) 管理与服务条件
管理与服务设施是保障高速公路畅通、安全的重要条件。据笔者了解,为了及时掌握高速公路通行状态,我国高速公路监控管理系统已经几乎覆盖所有高速公路路段,但这些系统并不能完全检测、识别摩托车。同样,已经实现全国联网的ETC收费系统,也同样不能完全识别、适应摩托车的通行需要。
06小结通过对以上高速公路实际通行条件的分析、讨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方面,我国高速公路在几何条件、荷载标准、停车视距等实际条件方面,能够满足摩托车在干燥路面工况下的行驶特性(包括行驶速度、加减速性能、制动性能等)和需求。
另一方面,摩托车不能完全适应高速公路正常运营的路面工况条件,即在路面潮湿的状态下,摩托车也不适合通行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护栏等安全防护设计未考虑摩托车碰撞特点,通常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反而会让事故伤害更大、更严重;摩托车更适合于短距离出行,不适应高速公路设计的长距离、快速过境性质的出行条件;如果高速公路通行摩托车,就需要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系统进行系统性改造、升级。
提示:本文未完,下篇将随后发布,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