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是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北岛、杨炼、芒克、顾城、舒婷等人。按照各种百科和诗歌评论者的论断,所谓的朦胧诗就是: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
依据这个说法,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李商隐应该是中国古典朦胧诗的开山鼻祖,而新月派诗人于赓虞则是中国现代诗(白话诗亦称新诗)朦胧诗的先驱。李商隐的因为身陷“牛李之争”政治旋涡,虽满腹精华,却毫无用武之地,即使用笔咏怀,为了担心招惹不必要的政治麻烦,其诗歌作品也是不敢像李白那样酣畅淋漓直抒胸臆,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诗歌《锦瑟》,应该是他众多“朦胧诗”中的代表之作,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
锦瑟
文/李商隐(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之所以称这首诗是李商隐众多“朦胧诗”之中的代表作,是因为这首作品是千百年来最难解读的诗歌作品作品之一。有人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抒怀诗,但是结合李商隐的生活背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暗中有影射政治的诗歌作品。至于诗人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正如当代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致橡树》,据舒婷本人讲,这一首作品本来是阐述自己的爱情观的,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是读者往往更愿意把《致橡树》当作一首爱情诗,而且是当做经典的爱情诗来读,时间长了,舒婷也懒得解释了,反正读者有自己阅读和理解的权利。
于赓虞是著名的新月派诗人,这一点是大家普遍认同的。1923年6月,于赓虞与焦菊隐等人成立新文学社团,即北京文坛风云一时的“绿波社”,被认为是“新月诗派”形成的标志。关于于赓虞是新诗朦胧诗流派的先驱,我想还是要从朦胧诗的特点上来看待于庚虞的新诗作品。朦胧诗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晦涩难懂,然而正是由于晦涩难懂,朦胧诗才给读者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朦胧诗的魅力所在!李商隐的作品具有这个特征,今天的朦胧诗人北岛等人的作品具有这个特征,而于赓虞的诗歌作品恰恰因为也具有这个特征,我才敢于下他是中国现代诗朦胧诗流派的先驱这个结论。朦胧诗不是北岛等人首创一种诗歌表现形式,只不过在他们手中发扬光大罢了。
与于赓虞同时代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作品一比较,大家更容易看出于赓虞诗歌作品具有朦胧诗的特点和味道。徐志摩有一首在中国几乎人人都能背上几句的著名诗歌《再别康桥》,诗歌韵律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当然也比较通俗易懂。这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表达方式,跟于赓虞的写作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读懂于赓虞的诗歌作品,我们需要大致了解一下于庚虞的人生际遇:幼年丧父(这一点与李商隐有共同之处)、青年时期常因付不起学资辍学、结发妻子出轨、中年入狱(这是后话)等等。由于上述原因,于赓虞的诗歌作品表现手法,较为委婉含蓄,甚至是在暗中隐隐约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先来看看一下于庚虞的代表作之一的《秋晨》:
秋晨
文/于赓虞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
从字面上来看,《秋晨》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歌作品,但是这一首作品与杜甫《春望》里的“感时花溅泪”不同,诗人是因为重获光明而欢欣得直至流下眼泪。但是就因为长夜过去,太阳照常升起就激动地落下欢欣的眼泪,似乎有些勉强。生活不是演戏,作者也不是可以随时哭笑的演员!那么,真正促使诗人流下欢欣的眼泪的内在因素,从诗句中我们是读不出来的。有一点可以肯定,作者当时的内心的黑暗世界,正在变得豁然开朗,一片光明。这首诗的创作年代是1935年,彼时作者应该是在英国伦敦留学,或许是接受了新思想(即文中的太阳,可以理解为“光明”),才茅塞顿开,以至于欢欣鼓舞得流下眼泪的。因此,《秋晨》符合朦胧诗所应具备的特征。单单凭借这一首秋晨,我们还不能断然称于赓虞是新诗朦胧诗流派的先驱,因为《秋晨》一诗,可能是他偶然而为,并非他一贯的写作表达方式。我们再来赏析他的另外一首诗歌《祭诗》:
祭诗
文/于赓虞
诗骸,诗骸,如今我将为你备具薄薄的棺材,
在荒荒山麓的枫林边深殡于霜叶纷披的墓下,
永永的睡去罢,那里有溪流低吟,寂寂漫散之落花。
诗骸,诗骸,静静的睡去罢,不要在此渺冥的夜晚追悔,
那一去不返的时辰正流着怯弱,罪恶与创伤之苦泪。
诗骸,诗骸,静静的睡去罢,不要在此霜雪的夜深思归,
如今我正摇舟于险恶深谷之毒水,从无人安渡其内。
诗骸,诗骸,静静的睡去罢,勿怪我未备华丽的葬衣,
掩不住你深毒的伤痕,你当知如今我还在颠簸之命运。
诗骸,诗骸,静静之睡去罢,勿怪我将你寂寂的殡去,
未设下荣伟之祭宴,你当知现在我还无知心的人。
诗骸,诗骸,静静的睡去罢,可怜我这在人群战栗之心,
未使你留下光耀的遗痕即已长殡于此荒夜寂寂。
诗骸,诗骸,静静的睡去罢,以后这孤冷寂落之光阴,
要痛痛的饮,高高的吟,在朝曦时分,在日落平西。
诗骸,诗骸,静静的睡去罢,我手扶尸身在此最后的时辰,
泪不成流,声不成韵,我的往日呀,已消失于惨寂之苦运!
诗骸,诗骸,静静的睡去罢,酸泪滴落于无踪的青春,
更无希冀的日后在此惨战之人群不知将如何容忍。
诗骸,诗骸,深夜里我为你备具薄薄的棺材,
在荒荒山麓的枫林边深殡于霜叶纷披的墓下,
永永的睡去罢,那里有溪流低吟,寂寂漫散之落花。
曹雪芹在《红楼梦》,有黛玉葬花的情节,里面的一首《葬花吟》写得非常好,我听这首歌的时候,就觉得很伤感,时常有想要落泪的情愫。惜春,感慨人生会像落花一样老去(死亡),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也是一道永远绕不开的坎儿。但是《葬花吟》体现的就是黛玉当时的心理感受,全诗并不难理解。反观于赓虞《祭诗》,也出现了类似黛玉葬花的情节,只不是于庚虞葬的是“诗骸”,令人有些费解。这一首比《秋晨》创作的年代更早,写于1926年,从各种文献资料来看,此时的于赓虞似乎已经因为创作理念的分歧,要与原来的诗歌挚友分道扬镳了。文中的“诗骸”可以解读为诗人坚持的创作理念,但是因为坚持,诗人也失去了诗歌挚友,以致退出诗歌圈子后被边缘化,成为一位“被遗忘的诗人”。透过《祭诗》,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纠结(或挣扎),但是作者要埋葬的可能还不仅仅是“诗骸”,还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还有与诗友之间的情谊等等。
综观当代朦胧诗的兴起和回落,不过大约10年之间,其兴起也迅猛,其回落也很快!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朦胧诗的受众较少,不如后来的口语诗流传更广。于赓虞的朦胧诗在当时,应该也是遭到排斥的,不然的话,一定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形成朦胧诗派的。但是,尽管如此,称于赓虞为中国现代诗朦胧诗的先驱,实至名归,一点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