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正是时令干果栗子上市的季节。栗子又称板栗,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
板栗来源于壳斗科栗属,是一种落叶乔木。又称栗子、毛栗,风栗。栗属植物全世界有7个种,在我国就有三个种:中国栗、茅栗和锥栗。我国是板栗的原产地,栽培历史已有数千年,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代。
板栗在我国分布广泛,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品种,北方品种果实相对小些, 味甜香糯,适合炒食,特别是糖炒。南方品种果实大淀粉多,偏粳性,更适于煲汤做菜。
栗子的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栗子性平、味甘,入脾、胃、肾三经,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等功能,主治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腰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等病症。
板栗不仅可以食用亦可药用。栗子入药最早记载于汉末的《名医别录》,其曰:“栗,味咸,温,无毒。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千金·食治》载:栗子“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唐本草》载:栗子“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本草纲目》载:“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肾主大便,栗能主肾”;《食性本草》载:栗子“理筋骨风痛”;《滇南本草图说》载:栗子“治反胃”。
板栗浑身是宝,除了种仁可食可药用之外,树根、树皮、叶、花、外果皮(栗壳)、内果皮、总苞(栗毛球或壳斗)都可药用。其中临床常用的就是板栗的总苞,即板栗壳,广东这边亦称之为风栗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