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有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其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也常会被译成:“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这中间最不好理解的就是这“戚”字,“戚戚”啦——
这“戚”字,通常会组词说“亲戚”“內戚”“皇亲国戚”等,
这“戚戚”怎么会产生“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之义?
01
戚,指什么?
▲ 戚-小篆
形声会意合体字,戉尗为戚,从戉从尗,尗声。
“戉”,象大斧之形。后作“钺”。“戉”在合体字构成中会有斧切“一分为二”以及“大”之义。
“尗”,同“菽”,象菽豆初生之形。“尗”在合体字中有“小、初”之义。
二者合一,
“尗”小之“戉”为“戚”。
“戚”,既有“戉”之义,也有“小,切近”之义。
本义:戉。小
▲ 戚-甲骨文
戚与戉的区别——
“戚”与“戉(后同“鉞”)”分别是二物;“戚”小于“戉”。
“戉”,大戉。“戚”,小戉。戉大戚小,“戚”是可近在身边、手边的。
“戚”,既有“戉”之义——
在【詩·大雅】中,有“干戈戚扬”句,其中“戚”指斧,小戉;“扬”指扬戉,扬大钺,扬乃得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