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履践的座右铭?南怀瑾先生从孔子的言论中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很多,有没有一个简洁明了,终身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孔子对此讲出了"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随后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子贡还是没有真正达到"恕"的境界。
南先生进一步比较了孔子与子贡有几分相似的说法。子贡是说,我不想让别人加给我的那些不合理的东西,我也同样也不想加到别人身上。其实,这是以我为中心,在自己受到伤害之后,才想到不要同样地找别人的麻烦。而孔子所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只要我自己发现不要的,便不要再施加于别人。二者的区别在于,孔子的"恕道"是由己及人,严格要求自身的净化,不要靠比较以后才想到别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那个国家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唯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白人女孩在沙滩上做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了,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到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得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晒黑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也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所不愿承受的,不要去强加在别人头上。
一个哲学家在海边亲眼目睹一艘船遇难,船上的人全部葬身大海。他便抱怨上帝不公,只为了一个罪恶的人偶尔乘坐这艘船,竟让全船无辜的人都死去。正当他深深沉思、感慨万分时,发现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围住了。原来哲学家恰好站在一个蚂蚁窝旁边,有一只蚂蚁爬到他脚上,咬了他一口,又疼又恼的他立刻用脚踩死了所有的蚂蚁。这时,上帝出现了,他看着哲学家说:"你自己也和上帝一样,如此对待众多可怜的蚂蚁,又有什么资格批判上苍的行为?"
不仅要善于对待自己,更要善于对待别人。当你在苛求别人的时候,你可能正在犯同样的错误。人往往是自私的,普通人大都有这样的通病:自己不愿意的,却推给别人。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你可能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最终"自食其果"。因为别人也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谨记这句可以履践终生的圣人箴言,你将受益一生。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欢迎您在留言区交流。您的认可和鼓励,是我们精进的最大动力!恳请您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