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山 责编 | 黄悠
《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之道
当聪明的子贡问出“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是想知道有没有一个原则是可以让自己奉行一辈子的。而在这之前,作为孔子的弟子,他肯定也知道孔子和曾子之间的一段对话。孔子曾经问过曾子:我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道,你知道是什么吗?曾子说知道。于是,孔子走后弟子们就问曾子,孔子说的究竟是什么,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做人的原则,并不是指成就。曾子将孔子的原则概括为“忠恕”两个字,而喜欢刨根问底的子贡却想要寻找到一个可以奉行终生的字。孔子对此的回答是“恕”,“其恕乎”的意思就是应该是恕吧。但什么是“恕”呢?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学术界和读者普遍认为“仁”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都是关于恕道的。
说到恕道,我们顺便也可以说说忠道。三国时的王弼曾经解释过“忠”的意思是“情之尽也”,忠就是尽情。那什么是尽情?就是尽真情。忠道就是尽己所能,在古代要求人们忠于上级、君主,个人有个人的职守和准则,君主也要讲忠道,要全心全意忠于准则。忠当然也包括“为人谋而不忠乎”,要问自己帮助朋友的时候是否做到了尽心尽力。实际上忠道容易做到,所有人在社会中立身都需要干好自己的本职,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人。社会就是一个交错的他人的眼睛,所以我们每天出门都收拾自己的衣服和仪容,明确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位置。有人活了一辈子,工作、挣钱、盖新房、买新车都是为那个无形无相的场力所驱使。所以做一个忠诚者,不求别人的回报,但骨子里知道我在获得,在增加我的社会分量,这是一种表现或者标志。相对而言,这样的忠道是容易的。
但是恕道很难,因为你行恕道的时候别人不会知道。王弼是三国时期的天才哲学家,英年早逝——二十三岁就去世了。但他写了一大堆书,解决了很多玄学的问题。靠着这种天纵的智慧,他在解释《论语》的时候说什么叫作“恕”呢?就是“反情以同于物者也”。反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将心比心、以己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