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风景秀美,绿树成荫的地方。不少珍奇的动植物,在这里生长,繁衍。
在云南土生土长的纳西族人不但是能歌善舞,而且还有烹调食物的特长。他们的烹饪手法不但糅合了汉藏两族的特长,还凭借着云南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色,研究出来了不少美味佳肴,其中有外表酥脆的丽江粑粑、有清新可口的鸡豆凉粉、有味道鲜美的纳西米灌肠。这些菜肴是我国饮食文化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瓦香鸡就是这诸多美食中的一种。这种菜肴不但味道极为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实十分丰富、制作方法极其简单。在过去的纳西族人碰到生产或者是恶疾的时候,他们总是会精心的烹调出这道传统菜肴来为孕妇、病人滋补身体,增加营养。
正因为如此,瓦香鸡在纳西族人中耳熟能详,上到高高在上的头人,下到每日为柴米酱醋而拼命奔波的普通人,都对其津津乐道。歌喉悦耳的山歌手,为这道美食写了不少动听婉转的山歌。而在纳西族人中,是否能够做一手好吃的瓦香鸡是评价一个新媳妇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
那么,这道瓦香鸡为什么有这样的魔力呢?能够令纳西族人竞相折腰?接下来,小编就带领大家走进瓦香鸡的奥秘,让大家对这道来自我们伟大祖国西南边陲的佳肴,有一个最起码的认知。
一、瓦香鸡的传说在很久之前,那时候人们每年都要祭祀一位在云南兴风作浪的魔神,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如春。而祭祀的东西,却不是平常见的鸡鸭鱼肉,而是不满七岁的男女。虽然有很多人憎恨魔神的胡作非为,但是由于魔神的法力高强无可奈何。
这一切知道大英雄利恩的出现才终结!利恩从太阳神鸟哪里求来了一把神弓,他趁着魔神喝醉了的时候张开了神弓,只听噗的一声,锋利的箭头射中的魔神的咽喉。在魔神临死的时候他诅咒,四季温暖如春的云南,会常年飘动鹅毛大雪!
纳西族人常年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哪里见过这样寒冷的天气,纷纷罹患严重的疾病,顿时云南哀鸿遍野,利恩看在眼里苦在心里,他四处求助。终于在天女的手里求来了一道可以治愈族人疾病的灵丹妙药。
利恩宰*了芦花鸡,然后用各种昂贵的材料烹调,已过香喷喷的瓦香鸡出锅了。那些饱受寒冷困扰的族人,一喝了利恩烹调的鸡汤,身上的寒冷饥饿顿时一扫而光。后来利恩请天女使用法力,将风雪制止,云南这篇风景宜人的土地上,又再一次爆发出了蓬勃的生机。但是利恩发明的瓦香鸡,依旧在云南各地流传着。
二、瓦香鸡的发展演变瓦香鸡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数千年的时间中,制作瓦香鸡的配料主料,都在进行不断的改良,尤其是在近代,纳西族人懂得了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养殖烹调。瓦香鸡的肉质越来越鲜美,汤汁越来越浓厚。
一些纳西族人勇于革新!将瓦香鸡放入了大量的中草药当做作料,这样做出了的瓦香鸡可以用‘香气四溢,香嫩可口’这四个字来形容。有些医疗方面的专家,根据药理检查这一美味佳肴,发现这道菜对感冒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在丽江一带的纳西族饭店,瓦香鸡常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饕都蜂拥与此,目的就是为了这道美味的肌肉。来自安徽省凤阳市的李先生,提起着到瓦香鸡就赞不绝口,伸出大拇指,连说美味。可见,瓦香鸡的魅力之大!
很多做一手好瓦香鸡的纳西族妇女,因此发家致富的不乏其人。比如在丽江地区的村民木柏女士,就是凭借着瓦香鸡的手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饭店女老板娘。日子过得真的是越来越红火。家里的两个儿子也打算集成这门手艺,将其永远传承下去。而她绝对不是孤例!事实上木女士的许多同行的生意要比木女士还要好!
三、瓦香鸡的营养价值鸡肉中富含大量的氨基酸和胶原蛋白。对于美容养颜有很大的好处。其中的一些配料,也有体外排毒的功效,如果长时间食用瓦香鸡等食物,对于维持皮肤的白洁光滑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你是喜爱美丽的女士,那么不妨大量使用这种别具特色的民族食品。
不仅如此,按照中医的理论,鸡肉有祛除寒冷的作用,而瓦香鸡里面的青菜也有明目润肺的功效。如果长期食用,就不会受到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风湿,坐骨神经痛的侵害,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好处。
就任于西宁市某养老机构的李院长,就很喜欢在老人的食谱添加大量的瓦香鸡,在他所就任的老人院中,每一个老年人都精神抖擞,荣冠焕发,大多数人都可以参加一些比较激烈的体育运动,比如足球、九节鞭、排球等。这不光在于李院长平时的细心工作,也在于瓦香鸡中含有的大多数营养物质。
结语:现在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但人和人之间的间隙,却越来越大了,家人们有多久没有围坐在饭桌上品尝饭店老板用心烹调的瓦香鸡了?很久了吧?我们不妨从百忙中抽出一定的时间。去饭店,或者是自己亲自下厨,烹饪出来一道香气四溢,营养丰富的瓦香鸡,配着细软的米饭,轻轻地咀嚼鸡肉,滚烫的汤汁流入喉管。四肢五脏都是暖洋洋的。
这时候一家人团团圆圆,觥筹交错。在缭绕的雾气中一起谈论已然渐渐逝去的往事,体会最原始真挚的亲情。我们仿佛回到了很久以前的过去,那一段平凡快乐的时光,虽然物质不是很充沛,但我们的精神是幸福自由的。这种感觉实在是无法用言语述说的美妙。
参考文献:
1.《云南考古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