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巴凛,一个在广州打拼的80后奶爸,想在头条用文章来分享生活点滴[下雨][下雨][下雨][太阳][太阳][太阳]
聊起花呗,你会想起啥?淘宝还是天猫?或是分期免息优惠?还是那让人欲罢不能、越花越多、而且怎么也还不清的支付宝账单?[不看][不看][不看]
前段时间,我在逛天猫时帮家里买了几件新电器,由于费用较高便统一用了花呗分期付款,而且为了平摊费用,选择的几乎都是12个月以上的超长还款期。
当时,我感觉自己做了一个聪明的选择。
但是,在接下来的连续3个月时间里,我对着花呗里面的账单皱起了眉头——高得有点吓人[思考][思考][思考],像是神不知鬼不觉一样,把一个个我以为划算的买卖,堆积成每个月如山高的债务数字。因此,我不禁思考起一个问题:花呗的利息到底有多少呢?
没人逃得过的数字陷阱我之所以用花呗分期购物,主要是因为方便,而且不用多加思考就能平摊费用。
就拿天猫上某知名吸尘器来说,单一总价看起来高得吓人,但一点开花呗分期,越往下看数字,就越让人没有防备——每个月150左右怎么会出不起呢?
在此,就不得不聊一下花呗是怎么走进普罗大众的心里的。
相比传统的信用卡,花呗最大的优势在于背靠淘宝、天猫、支付宝平台,有极高的见光率,而且灵活、使用便捷,消费者无论是在网络购物或者日常扫码支付的时候,都越来越倾向于进行花呗分期,平摊月支出费用。
而在双11,双12等购物节的推动下,进一步让消费者们形成了分期购、免息付的购物习惯,使大家把消费的习惯往平时延伸,在购物时变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和选择。
但在不断堆积的购物账单中,有多少人会认真思考花呗账单的风险呢?又有多少人是属于完全不关心“是否买得起”、只关心“我要怎么还”的情况呢?
我想,我们大部分的消费者对数字这种需要主观去深思熟虑的东西是最不敏感的。
这,就是花呗的狡猾之处。
花呗的分期利息到底怎么算?我点开花呗的后台,尝试去了解它的分期利息算法(下图),得到了这样的解读——好家伙,一句“具体请以页面显示为准”,等于是让消费者自己去算,隐藏得非常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