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为系上绳子的“犬”
狗,金文(犬)+(勾,即“句”,钩连),表示两犬相勾连,即两犬交配,也有人理解为上了绳子的犬。有的金文将“勾”写成“句”。造字本义:名词,交配时公母勾连的犬,形体似狼的肉食动物。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犬”写成“反犬旁”。
《说文解字》:狗,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意思是:狗,孔子说:“狗,叩叫。叩气吠叫为主人守门。
犬,甲骨文像腹瘦尾长的动物,是狗的线描。有的甲骨文字形与“豕”相近,但突出弯圈的长尾。造字本义:名词,狗,古人护家、狩猎的得力助手。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画成狗的剪影。篆文变形较大,狗的形象消失。隶化后楷书犬变成“大”字加一点。甲骨文中“犬”(狗)与“豕”(猪)字形相似,细微区别在于尾的长短:长尾的为“犬”,短尾的为“豕” 。
《说文解字》:犬 ,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意思是:犬 ,是悬蹄腾扑的狗。象形。孔子说:“看‘犬’这个字,字形就像是在画狗。”
“牛”字的演化
牛,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动物头部的线描,突出了鼻孔在鼻尖上形成“V”字形状,以及向两侧弧形伸出的一对尖角。有的甲骨文淡化了牛鼻的形象。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加强了中间的竖笔,彻底抹去牛鼻的形象,同时也淡化了牛角的形象。造字本义:名词,哺乳动物,体型粗壮,角中空,力大,能耕田、拉车。隶书承续篆文字形。俗体隶书将一对尖角的形状简写,使整体字形完全失去动物形象。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牛下凡造成的,所以用“牛”指代“物”,用“牛”指代一切。由于牛体庞力大,助益农耕,且天性仁慈,古人对牛特别厚爱。公牛为“牡”;母牛为“牝”;专门用于祭祀牺牲的小公牛为“特” 。*牛为“物”,解牛为“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