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集体向烈士墓鞠躬致敬。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3月28日上午,“新中国成立70周年•点亮沂蒙精神地标”主题活动一行走进孟良崮战役纪念馆,40余名媒体记者通过参观学习,重温那一段浴血抗战史,追寻红色足迹,点亮心中沂蒙精神灯塔,再塑奋进动力之源。
孟良崮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纪念馆位于蒙阴县垛庄镇。现有展馆2007年改造建设,总建筑面积3682平方米。展馆共分为战役经过、拥军支前、情景体验、多媒体放映等四个展厅。
1947年5月,华东*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
无名烈士墓
巍巍青山埋忠骨,英烈长存天地间。一座座石碑,如一本本无言的教科书,时刻震撼着参观者的灵魂。
新华网、中国搜索、大众日报、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网、鲁网、中国山东网、舜网、青岛新闻网等新闻媒体单位的40余名记者来到沂蒙大地,挖掘新时代沂蒙精神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感受70年沂蒙革命老区发展变化。
采访团成员怀着崇敬心情走进馆区的烈士墓区,集体向革命先烈们三鞠躬缅怀致敬。据了解,此地共埋葬着华东*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65名烈士的忠骨。其中,有名字的只有103座,其它2700多座都是无名烈士墓。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勤劳朴实的沂蒙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实际行动像种子一样扎根在沂蒙大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赢得了沂蒙人民的衷心爱戴,拥护和支持。
其中,有一群柔弱的妇女同志因党的教育而觉醒进步,因翻身解放而光彩照人,因战争洗礼而忠贞坚韧。
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拥军模范王步荣、舍子拥军方兰亭、宁死不屈的吕宝兰、永远的新娘李凤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 背后是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用生命写就的一曲军民鱼水赞歌。
群众搭人桥支前雕塑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人民用最淳朴的行动方式踊跃支前、无私奉献,用小米喂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陈毅元帅曾经发自肺腑地说:“我陈毅就是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革命的支援”。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红嫂几乎承担了作战部队所有的后勤工作,共做了315万双军鞋、122万件军衣,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 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近10万人。
“你是灯塔,照亮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歌曲唱出了沂蒙根据地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伟大的沂蒙精神是在抗战救亡的歌声当中,是在抗日对敌战争的硝烟烽火当中,广大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形成的一种优秀群体精神,它凝聚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它传承着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
蒙山大义,沂水情长。八百里沂蒙烽火硝烟当年多少英雄事,七十度春秋继往开来如今一片艳阳天。
铭记历史,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将红色沂蒙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这是落在当今每个共产党人肩头应尽的责任和使命。(作者: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