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上海张园西区的广场上,仰望着环绕于门墙的水刷石雕饰,从事建筑保护工作的周祺感叹于百年前工匠的精湛手艺。
张园建筑上精致的纹饰。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巩汉语 图
作为曾经的“海上第一名园”,张园的精美藏于无数可观的细部。清水红砖填的是“元灰缝”,工艺考究,45度的倒角考验分毫间的细致;门头上镂空的花石装饰,即使当下流行的3D打印技术也很难复刻,古时泥工却雕琢得精巧复杂;高大的水泥石柱只添了些许岁月的斑驳,历经百年却依旧昂然挺立。
如今,百年已过,如何再现张园盛时风貌?2021年9月,张园启动保护性修缮工程。一年后的当下,张园西区的17幢历史建筑已修缮完毕,即将向公众开放。在“修旧如故”的工艺要求下,一座百年名园正拂去历史的风霜缓步而来。
秋日探园
修缮后的张园会是什么模样?上海静安建筑装饰公司保护建筑事业部经理周祺颇为自信地描述,漫步其中,能感受到鼎盛时期的张园图景。
10月21日,澎湃新闻记者探访即将开放的上海张园,图为威海路张园一出入口。
10月下旬,从静安区威海路的张园入口进入,走过长达几十米的花墙,便来到张园内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现场看到,规模化的石库门建筑仍保留着旧时的里弄结构,但已全然不见往日的局促与破败。沿东边一条长长的街巷往里走,途中可见一排排木制窗框镶嵌在清水红墙之上,木材厚实、雕饰精美。也有石制的门头镌刻着花纹与里弄名称,无不整齐匀称地沿街排布。视线由近及远,老上海的海派风情在此横纵呈现,精彩异常。
“张园77号”建筑是园内受保护等级最高的建筑,达到二类。
在整片石库门建筑群中,“张园77号”算是拔得头筹,是园内受保护等级最高的建筑。在东街近尾端处停步,拐进一座绿墙拱门,在宽阔的广场一侧,“77号”建筑已屹立百年。
此刻的周祺站在广场上,手指着脚下的两块地砖——这是他曾经在公司的工位,后来张园规划时因违建而拆除。而他工位的对面就是“77号”——三层砖木结构、面积超2000平方米,是上海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也是此次修缮中最复杂的存在,因为几乎不允许在结构和外观上有所变动。
一眼望去,最直观的是撑起77号建筑的九根水泥长柱,远看磅礴大气,近看则藏着修旧如故的巧思。记者注意到,柱体没用外漆加饰,保留着原本的水泥灰色,柱子表面遍布划痕,其上的许多汉字隐约可见。周祺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有意为之,“在整体确保柱体安全坚固的情况下,选择最大程度保留原本的风貌,只进行简单的加固工作、填补一些裂痕。”
周祺说:“这些划痕都是历史的痕迹,它是突兀的,也是真实的,我们想保留这样真实的斑驳感。”
柱子上方的石刻也很讲究,周祺指着二层一排泥纸筋灰塑制成的花束雕刻说,其中运用百年前能工巧匠的镂空技术,现在的3D打印技术很难媲美。“有的雕刻有所损坏,就让技术熟练的老工匠一点点比对,一个不行就换另一个,要求还原度必须到95%以上。”周祺感慨,“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做这行,不少老工匠的手艺几乎快失传了。”
“本着还原历史原貌的目标,张园的修缮与恢复主要还是运用传统手工艺。”周祺表示,“虽然现在许多技艺都被机械替代,但还是有很多地方,特别是历史建筑修缮领域,需要这些手工艺。”
修旧如故
张园的修缮从2021年9月正式开始,原计划2022年7月初完成西区项目,因为疫情关系,向后顺延2个月,到2022年的9月底正式完成。周祺回忆,张园修缮最火热的时候,有超过千余名工人同时在园区赶工。
“时间紧,但快工也要出细活。”周祺告诉记者,最具石库门建筑特色的灰瓦红墙,需要一分一毫地“计较”。修缮翻新时,仅红砖就有多个标准,需要一块一块地评定。根据风化与破损程度,施工方采用“修补、掏砌、补砌”等工艺进行修复:如果破损在2毫米以内,要保留“沧桑感”,不过多修补;2毫米到2厘米的破损则用特制的砖粉修补;超过2公分则需整块替换……“都是靠工匠的双手一个一个手工制作、修粉上去的。”周祺说。
不仅如此,由于不少灰瓦红墙破损程度较大,为了保证建筑的“原汁原味”,施工方曾反复前往金山老工厂,搜集真正的老瓦老砖,以期真正还原历史原貌。
“张园77号”建筑的拼花地坪,一比一还原,工艺复杂考究。
除清水外墙,各式的拼花地坪也是修缮的重点与难点。以77号建筑为例,最费工艺就是门前的拼花地坪。因为张园西区整体要打桩进行结构脱换,原本的拼花需要被一块块凿除后,再重新拼贴。“但原本的面貌不能变,包括每一块地砖的位置。”周祺告诉记者,现在脚下的每一块地砖都写着编号,拼贴时就像在拼一块巨大的拼图。“如果遇到损坏、缺角等情况的,我们会拍照留档并进行定制加工。”周祺说,施工方打造过六七版样板,才选出颜色最接近、还原度最高的地砖。
张园41号建筑的地坪也是如此“讲究”。这是一处高大耸立的水刷石建筑,铺设的是马赛克地砖,“一片还没有一个指甲盖大”,工人需要“蹑手蹑脚”地拼贴,才呈现出如今的横平竖直、弧线流畅的马赛克地坪。
周祺介绍,张园的修缮特色主要围绕“在保护中推进城市更新、在城市更新中更好保护,注重历史建筑保护与文脉延续,用文化引领更新,再造石库门里弄的活力”的主题,突出利用传统工艺与材料,达到修旧如故的特点。
“我们采取‘一幢一档案’的修缮保护策略,档案最多的单幢有500多页。”周祺说,从业这么多年,他们像是修老房子的医生,寻医问诊马虎不得,“所以有的时候不走捷径才是捷径,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好历史建筑的守护人这样一个角色。”
名园回归
为什么上海的张园受到如此重视?它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风格最丰富的石库门建筑群,作为上海首个保护性征收的城市更新项目,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张园里的里弄结构保留,石库门风格彰显海派特色。
同时,这个位于闹市区的上海弄堂,曾有“海上第一名园”之称,是南京西路风貌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留存着浓郁的近代上海弄堂风貌。张园的发端可追溯至百年前,其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公共空间”,是新式公共文化的诞生之地,许多“第一次”发生在这里:沪上第一盏电灯、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室外照相馆都在此亮相。
周祺介绍,张园一共有43幢房屋,174个门牌号,2053个房间,以威海路590弄主弄为界,西区17幢,东区26幢。目前西区已经基本全部完成,东区还未开始动工,处于保护、看护阶段。
预计今年11月底开放的张园西区,将释放更大的商业活力。上海静安置业集团张园项目负责人马林告诉记者,目前已与十余家品牌达成合作协议,三大奢侈品集团也将入驻。张园整体上也将划分为四个片区,分别承担文化、商业、办公、居住等不同功能。
如今,站在高处远眺,张园的风貌尽收眼底,落地长窗搭配柳桉木门框,水刷石楼宇叙述巴洛克折衷主义风格……可以想象,未来的张园,传统海派文化与国际时尚文化相融合,文商旅联动发展,盛时风貌回归,值得人们有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