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米是稻米经过红曲霉发酵的产物,其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它是一个“食药同源”的典型。
在传统烹饪中,它常被作为色素使用。比如王致和豆腐乳、北京烤鸭,以及一些黄酒、米醋等等。
红曲米的名声来主要来自于“药用”。在唐朝就有其药用的记载,在《本草纲目》中,更有多种功用,比如“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打扑伤损”“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等等。
现代医学对于这些食药同源的食材往往也很有兴趣。有许多研究者对红曲米的功效进行过现代科学的研究,不过尴尬的是:李时珍说的那些功效,都没有得到证实。传统医学爱好者们,也就只好用“没有被证实不代表不存在”“不能用现代医学的标准去衡量传传统医学的功效”来支撑。
不过东方不亮西方亮,1970年代日本学者从红曲中发现了一种成分,能够有效降低胆固醇。这种物质被命名为“莫那可林-k”的物质。后来发现,它就是降低胆固醇的处方药“他汀”的有效成分“洛伐他汀”。
也就是说,红曲米中天然含有降低胆固醇的药物成分!此后,红曲米降低胆固醇的研究引起了巨大关注。尤其是中国,有近百项临床研究验证了它的降胆固醇功效。一些国外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证据。
来源于食物、传统工艺、千百年的使用历史、被现代科学证实的功效,一切似乎都把红曲米往传奇的方向推动。在红曲米降低胆固醇的研究中,来自红曲米的莫那可林-k剂量比他汀的常规使用剂量还要低一些。科学家们对此还没有完善的解释,也就更增加了红曲米的“传奇性”。
对于“食药同源”的产品,中国人往往默认它“天然无副作用”。然而,现代医学不接受这种“默认”。
美国FDA认为,他汀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也可能导致肝脏和肾脏的损伤,所以要作为处方药管理。既然红曲米中的莫那可林-k跟他汀的有效成分是一样的,那么红曲米以及各种提取物制品也就需要作为药物来管理。这一要求,使得红曲米及其制品一度从美国市场上消失了。
现在,红曲米及其制品重新出现在了美国市场。为了规避FDA的约束,商家把莫那可林的含量控制到几乎没有,也不再宣称降低胆固醇。他们只提“按照亚洲传统方法发酵”或者“与烹饪所用的相似”,其实比“亚洲传统产品”少了关键的功效成分。不过消费者一般不会去思考,看到“红曲米”会自己去脑补功效——商家和消费者,也就各得其所。
这种副作用也就罢了,毕竟它的副作用不会比他汀的更大。让红曲米行业郁闷的是,1990年代发现红曲霉发酵产物中存在桔霉素!
桔霉素是一种真菌毒素,有一定的肾毒性和肝毒性,而且能够致畸、致癌和诱发突变。经过加热,它可以分解成多种产物,但有的分解产物毒性甚至更高。有学者认为,它的毒性跟黄曲霉毒素B1差不多。日本设定的控制标准是200 ppb(即每公斤不超过200微克),而中国的行业标准是50 ppb。
曾经有一篇文献检测过几十份市场上的红曲米样品的桔霉素含量,最低的在100 ppb左右,最高的接近1000 ppb,其中约有60%超过了200 ppb的日本标准。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中国的行业标准,所有样品的桔霉素含量都“超标”了;即使按照日本标准,超标率也高达60%!
这些年来,食品行业一直在探索各种降低桔霉素含量的办法,也有一些文献宣称有了突破。具体到一个现实的产品,含量多少、是否“合格”,消费者也不得而知。从谨慎的角度出发,肝脏、肾脏存在问题的人,以及孕妇和产妇,最好就不要去尝试任何红曲米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