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天水人在漫长的生存历史中形成了独有的饮食文化,饮食既传承了秦人以面食为主的习俗,又兼容了川人以辣见长的口味,不管是一碗香辣可口的呱呱还是酸爽解暑的浆水面,都是世世代代的天水人不可磨灭的味觉记忆。
天水呱呱
呱呱,是天水人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被誉为“秦州第一美食”。呱呱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西汉末年隗嚣割据天水时,其母塑宁王太后嗜好呱呱,每隔三日必有一食,呱呱遂为皇宫御食。后来隗嚣兵败,亡命西蜀,御厨逃离皇宫,在天水城中租一铺面经营呱呱,于是呱呱遂民间流传开来。还有一种说法是明代有一刘姓父女,在原荞麦凉粉的基础上创造了呱呱。
呱呱是天水土话“锅巴”的意思。呱呱的制作原料有荞麦、冰豆、碗豆、粉面等,但最纯正的是荞麦做成的呱呱。荞麦做呱呱时要先将“荞珍子”放在清水中浸泡,然后用细罗过滤,滤出的淀粉入锅用文火熬煮,直到荞麦粉煮得黏黏乎乎成半凝固状态并在锅底结成一层厚厚的色泽黄亮的锅巴即可。吃呱呱时要用手抓碎,浇上辣椒油、芝麻酱、酱油、醋、蒜等二十多种调料即可。天水人爱吃呱呱,甚至到了一日不可无此君的地步。
面皮
面皮由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的,又叫“酿皮”“凉皮”“面皮子”等,由于各地面皮具体制作工艺不同,所以叫法也有区别。面皮是西北各地都有的美食,但要论起色、香、味来,还是以天水面皮为佳。天水面皮颜色黄亮通透,味道一改西北各地一“酸”压百味的习俗,以香辣为主。
天水面皮做法简单,先将面粉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待淀粉沉淀后,倒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锅蒸煮十到十五分钟即可。凉却后切成条状,随碗搭配。一碗黄亮柔软的面皮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再加一小撮焯熟的绿豆芽、菠菜之类的青菜,顿时五色纷呈,可口诱人。天水面皮的妙处在于,调料能全部浸入面皮之中,人们吃完面皮后,碗中不留汤汁。面皮食法多样,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菜肴。不管是市声嘈杂的街巷还是富丽堂皇的宾馆饭店都可以见到面皮的身影。
凉粉
呱呱、面皮、凉粉是天水人最喜欢的早餐小吃。凉粉品种较多,有用豌豆制成的白凉粉,用养麦制成的黑凉粉,用扁豆制成的黄凉粉。荞麦凉粉柔软滑爽,豌豆、扁豆凉粉晶莹透亮。其中用荞麦为原料作的凉粉味道最正宗,最受人们欢迎。荞麦凉粉制作时先把荞麦去衣碾成荞珍子,再把荞珍子用手工碾成粉末,放在清水中浸泡,然后用马尾编织的细罗过滤,滤出的精华部分入锅用文火熬煮,熬成稀粥状后舀入盆中,冷却变得软硬适宜时即可食用。食用时可用刀切成片状、条状,也可用特制工具“捞捞”捞成细条状,盛入碗中,调入油泼辣子、芝麻酱、醋、酱油、芥末、蒜泥、精盐、花椒面等佐料,色、香、味、形俱佳,酸、辣、香、鲜诸味俱全,色泽鲜艳,诱人食欲。特别在盛夏时节,一碗凉粉下肚,全身凉爽,暑气全消。
浆水面
浆水面是天水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劲道滑爽的手工面条,浇上炝好的浆水、调上红色的辣椒,配上嫩绿的韭菜, 再朴素的餐桌也会活色生香起来。
说起浆水面,不得不提到浆水。浆水出现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吕氏春秋》记载:“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而服之。”菹在这里的意思就是酸菜。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也有关于浆水的专门记述,说浆水“调中益气,宣和强力、止咳消食、利小便。”据现代医学证实,浆水对高血压、肠胃和泌尿系统的某些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的医院用浆水配合药物医治烧伤,可减轻患者疼痛。
浆水的制作过程天水人一般说“投”或者“挿”。投浆水的食材多选用苦苣菜、包菜、芹菜、荠菜、萝卜缨等,将菜择洗干净用开水焯煮后放置进干净器皿中,倒入面糊和角“酵”子”,几天后便可制成凉爽微酸的浆水。食用时,要用葱蒜辣椒在热油里将浆水“炝”一下。浆水丰富了天水人的饮食生活,除浆水面外,天水人还喜欢吃浆水清汤、浆水拌汤、浆水面、浆水面鱼、浆水搅团等。近年来,由浆水与其他食材混搭创新的新菜品越来越多,如浆水羊肉、浆水火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