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还未封控的小区居民
都忙着囤菜为居家做准备
但有菜店老板却成为“逆行者”
竟然“劝退”顾客少买一些?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蔬菜副食店老板
“背道而驰”的生意经
晚上九点半,经过一整天“抢菜大军”的眷顾后,杨浦区一家蔬菜店里的菜也剩得不多了,但老板于华荣还是把货架上的东西理得整整齐齐。
这几天,上海居民因为疫情封控都开始囤菜,于师傅作为这个蔬菜店老板,却显得有点另类——他总在“劝退”大量囤菜的顾客:“最近菜涨价了,有点贵,别买得多。”甚至是当天哪种菜进价贵,他也很实诚地告诉大家。
记者接连去于师傅的菜店买了三天菜,发现于师傅还会和顾客站在同一战线,抱怨这几天蔬菜涨价的情况,他对着店里所剩无几的朝天椒调侃道:“朝天椒那么贵,我看以后直接改名叫天椒好了!”
28日下午在于师傅店里买蔬菜的顾客。杨书源 摄
进菜也要竞争
历经辛苦才让蔬菜店有菜可卖
作为国顺路的蔬菜店店主,这几天于师傅最害怕的就是早上开店的时候,大家涌进来买菜时问菜价。他总是张不开口和别人报价格——这几天菜进价贵了,他们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加点钱,虽然也没做错什么,但夫妻俩就是觉得对不起顾客。
29日晚上临近九点,还是不断有顾客跑进店里询问:“还有菜吗?明天还能买到菜吗?”于师傅表示,他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为了让大家放宽心,他只能说会尽量去弄一点来。
第二天到底能不能进到菜,于师傅心里也没底,甚至连明天能不能开门他也不确定。大概5天前,他常去的军工路农批市场、江杨农贸市场都因为疫情管控关闭了,于师傅一时有些懵了,他根本不知道该去哪里进货,两眼一抹黑。
于师傅在向顾客解释菜价。杨书源 摄
于师傅心想,蔬菜店总不能早上开张什么也没有,所以他尽力去找批发时认识的同行,求他们带着他去找一些新的零散货源。他说,3月26日那天,菜是从苏州拉来的,不仅花了490元路费,而且一车菜拉到昆山、距离上海只有50米的时候,因为道路封控车子暂时不能再行驶,于师傅只能花了好几个小时又联系了另一辆车,请工人把一筐筐菜搬了50米距离,重新装上另一辆货车,才顺利把菜送达上海。
还有一天,于师傅从朋友那里找到关系拉到5000元一车的菜,却发现这一批的豆角、蒜苔都已经发黑,不能上架卖。他立即决定,这两筐货400元进价就算折损,不能卖给顾客。他发现上海的顾客对蔬菜的新鲜度要求很高,即使在疫情期间也是一样。
3月28日的菜进得更难,于师傅是看菜店店主群里的消息,哪里有菜,就去哪里进货,但每家能收到的也就是三四种菜,品种不够,他们再接着跑下一家。
这几天进货和大家买菜一样,也是要竞争的。以前批发商都会帮着把菜装到车上,现在根本来不及,都是要零售商先付钱,再选菜。
经验不足,人情味足
进价卖价明明白白
其实,于师傅接手这个店也才不到1个月,以前他在江苏工地上干活,没有做过生意,老婆原来在上海做育儿嫂。春节以后,俩人合计着想要到一个城市生活,所以盘下了杨浦区这个50平方米的小店,做蔬菜和肉类、副食品的零售。
为了节约开店成本,夫妻俩吃住都在店里,所以这个店面的实际经营面积只有35平方米。于师傅决定,有没有品牌不要紧,把品质做好,把价格做实惠了,就会有人来。
现在,豆制品和面食连于师傅也进不到货,而且进价上和别家比也没什么优势,甚至还要更贵。他想着,还是把大家买菜的环境弄得舒服一点,把菜价搞得透明一点,一起度过这个非常时期。
于师傅的店疫情以来最热闹的时刻,是27日晚宣布要实行全市新一轮核酸筛查后几个小时。店里一下子排起了转弯的长队。他不停地给顾客们报蔬菜的进价和售价,告诉他们哪些菜耐放,可以多放几天,哪些菜容易坏,不能买太多。
这几天,就连平时不买菜的年轻人也都出动了,虽然他们不了解原来的菜价,甚至连很多菜的名字都叫不上来,但于师傅依然按自己的原则卖菜,绝不漫天要价。
于师傅的老婆这几天负责收银,她会把所有菜现在的进价写在一个硬板纸上,大家结账时,再把进价和现在的价格报一遍,让大家买个清楚。现在店里的菜价基本是每斤在进价基础上加1.5元到2元左右。而且在总价上于师傅还会抹零,也依旧会送一点小葱。后来小葱进货也紧张了,就给大家送一块小姜。白萝卜的进价涨得不多,而且萝卜也耐放,他就会推荐大家多买一点。
于师傅这几天的进货单。杨书源 摄
菜价涨价,大家也都能理解和接受。不过也有不理解的,27日晚上,有一个老阿姨前来买菜,抱怨了好几次青椒贵,于师傅心里烦躁,就说了句:“阿姨你觉得贵可以不买。”她没有作声了。但于师傅在店门口站了一会儿就后悔了,马上和那位阿姨道歉了,还给她优惠了好几元。
简单的愿望:“每天早上起来
我都能把菜进到,顺利卖给大家”
这几天,于师傅都和晚上的顾客商量,不要把绿叶蔬菜都买走了,给第二天早上来买菜的人留一点,以防第二天没有绿叶菜及时进货。毕竟绿色蔬菜就代表着希望,如果一点不剩,心里肯定会慌。
最近这几天,于师傅和老婆因为蔬菜定价的事也一直在争。以前蔬菜的毛利润大概在25%左右,现在他却坚持把毛利润降到20%。因为他觉得,进价贵了,他既然没有能力给大家弄到便宜的菜,那就在利润上多让一点。
现在夫妻俩的店面每天都有800元的开店成本压在头上,但他总是安慰老婆,这几天不是挣钱的时候,谁的心情都不好,大家要一起克服困难。等到疫情结束了,客人们也知道夫妻俩的为人了,就会愿意找他们买东西,到时再好好做生意,谈挣钱的事。
于师傅说,这几天也听说过同行一夜之间靠批发蔬菜发了大财的故事,但在他这里是根本不可能的。原本店里一天的营业额是四五千元,现在是七千多元,每天的毛利润只多了100多元,合上夫妻俩的人工费,虽然没多出多少赚头,但店里的经营还是在往好的方向走。
于师傅在给顾客切肉。杨书源 摄
最近于师傅也的确进了一些特别贵的“天价菜”,比如28日芹菜的进价就要11元一斤,小店卖13元不到。所以有人进来想买芹菜的,他就会告诉顾客芹菜今天进贵了,你可以少买点。
那为什么明知道会亏本,还要进这么贵的芹菜呢?于师傅觉得,无论在什么时候,蔬菜品种齐全、品质新鲜,这是一个蔬菜店的尊严。只要能进到好的菜,还是要摆出来,总有人要吃对不对?
于师傅现在的愿望很现实,也跟赚钱没关系——每天早上起来,都能把菜进到,顺利卖给大家,最好呢进价还能低一点。只要这个店每天早上6点都能准时开张,大家一天的餐桌也就有个盼头了。
为于师傅点赞!
也感谢疫情期间
所有实实在在做生意的店主们!
上观新闻(记者:杨书源)
来源: 新闻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