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果树在呼伦贝尔市东岭南作为一种特色产业。近年来,在市场引导和国家政策扶持下,无论栽植面积还是果农种植果树积极性都发展迅速,但在栽培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严重制约了沙果向着高端商品发展。为此,结合自己多年生产实践,针对当地沙果栽植现状,从栽培技术方面提出了几点指导性建议。
1 呼伦贝尔沙果简介1.1 自然环境条件沙果是河北叫法,中文学名:柰子。拉丁学名:Malus asiatica。是蔷薇科苹果属的植物,落叶乔木,叶卵形或椭圆形,顶端骤尖,边缘有极细锯齿。国内内蒙古、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新疆等均有分布。沙果又名“黄太平”,是苹果属中的一个早熟的小苹果品种,源于前苏联,后传人我国东北。该品种适应性强,丰产、稳产。据史料记载,沙果盛产于东北,尤其在黑龙江省宾县的东南,常安乡光恩村,此地年产黄太平果达万t以上产量约在2 000~3 000 kg/667m2之间,单株最高产量可达350 kg。黄太平果树抗寒、耐旱。果实酸甜可口,清脆爽口,汁浓味香。
1.2 栽培历史及标准化栽培意义沙果作为高寒地区呼伦贝尔市的特色果树树种,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岭东南,东经120°28′~125°16′,北纬47°05′~49°55′。东北及东部与黑龙江省的嫩江、讷河县相连,东南以金界壕与黑龙江省甘南县为界,南部同兴安盟扎赉特旗,科右前旗毗邻。建国初期,此区人烟稀少,森林茂盛,水草丰美,环境优良,比较适宜沙果树的生长。但经过多年(50多年)的开发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十几倍,有的地方达到几十倍),以及人们长期无规划的过度开垦和不科学的耕作方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能力,导致黑土退化、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的面积不断增大,再加上以前栽植沙果树效益不明显(多数为自产自销的庭院种植),果农对沙果栽培的技术不够重视,沙果在当地栽培属于放任自然管理,土、肥、水管理又不科学,病虫害特别严重。尤其是果树腐烂病危害率达到90%之多,导致这一优良果树品种(既可以鲜食又可以加工)在当地发展迟缓,很难显现出经济价值。
但是,沙果树作为呼伦贝尔市地方特色树种,近年来,在市场引导和国家政策扶持下,无论是在栽植面积还是果农种植果树积极性都发展迅速,如果能够进行科学的管理,进行标准化栽培,无论是从生态效益还是经济效益其潜质是巨大的。实行沙果树标准化栽培,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