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THU秦协
中华民族绽放出文明的新芽
——走进仓颉造字传说
“ 仓颉字,雷公碗,沣出纸,水漂帘”
这首类似《三字经》的歌谣,记录了造字、制碗、操纸和造帘四个与人类文明紧密联系的古老行业。在西安高新区的兴隆街道、灵沼街道一带,这首歌谣已流传了几千年。
四个行当中,历史最久远的要数仓颉造字。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他从野兽的脚印中得到启发,创造出文字的那一天, 举国欢腾,感动上苍,“ 天雨粟,鬼夜哭 ”
自仓颉造出文字后,人类开始有了记录成就和历史的手段。无比辉煌的中华民族,从此绽放出文明的第一枝新芽,揭开了文明历史全新的一页。当年仓颉造字的文明圣地,在今日西安高新区的治理下,正携带着华夏文明的历史基因,昂首阔步地进入新时代。
人类历史向前推了27万年
在讲仓颉造字之前,我们先讲讲比仓颉更古老的关于人类历史的话题。
长期以来,关于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吸引了无数东西方学者的关注。在格鲁吉亚的德玛尼斯古人类与旧石器遗址,科学家发现了距今185万年前人类活动的遗迹,并发掘出当时人类使用的两个鸡蛋大小的椭圆形灰色石头。
可以想象,在遥远的185万年前,第一个走出非洲的直立人在面对剑齿虎、豹、狼等猛兽投掷石头,以保护自身和所捕获猎物的安全。那两块石头,很有可能就是人类最早的投掷武器。
非洲之外,地球上其他地方的人类古遗址的年限,都没有超过185万年这一标准。
2018年,一项在陕西进行的考古发现发布了一个带有颠覆性的数据— — 在距今212万年前,人类就生活在黄土高原上了!这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照宇团队,在陕西省蓝田县上陈旧石器遗址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
从2004年起,朱照宇团队用时14年,不间断地运用多学科交叉技术的方法测定了数千组样品,建立了新的黄土— 古土壤年代地层序列,并在黄土或古土壤层中发现了原地埋藏的96件旧石器,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钻孔器、尖状器、石锤等,测出这些物品的年代距今约126万年至212万年。
这一成果, 比170万年前的云南“ 元谋人” 要早42万年, 比 185万年前的“ 德玛尼斯人”也早27万年。它无比生动地证明了人类的历史,其实比我们知道的更长久。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把关切的目光,重新回到造字的仓颉吧。
学术界目前所形成的共识,仓颉传说中是黄帝的史官。黄帝和炎帝,是距今五千多年远古时期部落联盟的两位杰出首领,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位100年,颛顼在位78年,帝喾在位70年。
据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作为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距离我们也就五千年左右。而在此之前漫长的岁月里,依靠结绳记事的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难免模糊。以至于,现在的我们对五千年前的历史也一片混沌。
然而,因为仓颉创造了汉字,终结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历史开始被清晰地记载,使得我们能说清楚“ 上下五千年”间的人和事,这也是人们几千年来一直纪念仓颉的原因所在。
受动物足迹启发创造文字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仓颉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个有福之人。但遗憾的是,他相貌奇异,长着四只眼,眼里闪着吓人的电光,整天有事没事爱张着大嘴巴,吸溜吸溜个不停。
见到面似龙颜的仓颉后,黄帝与他交谈了几句,就感到仓颉的记忆力实在太超常了。于是,识人善用的黄帝,就安排仓颉留在自己的身边,做起了部落财产的总管— — 专管牲口和食物的账务。
那几年,风调雨顺,牲口数量和食物储量增长得很快,仓颉超常的记忆力会时不时地出现卡壳。这让仓颉很是苦恼,生怕工作中出现失误,辜负了黄帝的信赖。
于是,他就创新了前人流传下来的结绳记事法。他想到用绳结的大小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数量大的就打一大结,数量小的打一小结;他还想到用不同色彩的绳子代表不同的牲口和食物,用彩绳结的个数代表具体的数目。
一开始,这个简单明了的办法还真不错。可没过多久,绳子和结数变多了,依旧显得很乱。更严重的是,隔三岔五地还会出现差错,弄得仓颉很是被动。
望着天上那轮明晃晃的太阳,仓颉不止一次地发问: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一种既能够记准数量又不出差错的办法呢?
后来,他下乡参加集体狩猎,路过一个三岔路口时,远远地看到几位老猎户正在大声争吵着什么。走近一听,原来大家正在为走哪条路而各执一词。一个头发花白的猎户说,应该向东,东边不远处有羚羊;一个满脸核桃纹的猎户说,往北边走才对,北边的前方有一群鹿;另一个眼睛很亮的猎户则说向西,西边有两只大老虎, 趁着现在人多,赶紧去把老虎打死,省得以后再祸害人。
仓颉很奇怪,三岔路口有三个方向,三个老猎户长得也很普通,他们是怎么知道前方有不同的猎物呢?难道他们掌握了千里眼、 顺风耳的超人技能?于是,他就当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 我们是根据留在地上的野兽脚印做出断定的。”出乎仓颉意料的是,三个老猎户给出了一致的答案。
他于是蹲下身子,仔细观看地面上不同的动物足迹,认真地听老猎户的讲解:老虎的脚印前面是四个小圆点,后面像个小山;羚羊的脚印像两个对称的丝瓜;鹿的脚印前面像两个对开的瓜蒌,后面像两粒芝麻,哦,原来每一个动物,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脚印。
对呀,对呀,我为什么不用多种不同的符号,来代表所掌管的不同的牲口和粮食呢?这念头一出,犹如一道火石电光,顿时照亮了仓颉的心空。
很快,仓颉就在家中创造出了代表不同物品的不同的符号。他的管理,一下子变得井井有条起来。由于仓颉造字有功,黄帝赐长相奇异的他“ 倉”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夸赞他是奇人,干了件异事。
仓颉创造的象形符号,就是最初的文字。
相传仓颉创造出文字的那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就连上苍也被感动。古*载“ 文字成,天雨粟,鬼夜哭”。那天,白天下了一场粟米的雨,百姓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夜里,鬼怪知道文字出现,自己今后将无处藏身潜形,因为恐惧而痛哭不已。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 谷雨”。
经过推算,谷雨通常在每年4月19日至21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更是农夫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谷雨这一天,是人们专门用来纪念仓颉帮大家摆脱荒昧鸿蒙、进入有文字记录的文明时代而设立的一个节日。后世的人们尊敬地称呼仓颉是“ 字圣”,并称赞他为“ 万代文字之宗,千古士儒之师”。
仓颉造字
仓颉功绩千秋传颂
仓颉造字的事迹传开后,他不仅得到了黄帝的嘉赏,还被派往各个部落去传授经验。于是,东到海滨,西登昆仑,南至交趾,北去幽陵,广袤的九州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仓颉的足迹。
仓颉每到一处,只要有了新的感悟和发现后,就设台制字,教化于民。在他的故乡(今陕西省白水县),至今还有仓颉当年造字时的藏字楼、造字台、渡母桥、晒字台、仓颉泉等宝贵遗迹。在陕西的延安、西安、宝鸡、洛南、永寿、旬邑以及江苏、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也都有仓颉造字授字的圣迹。
可见,为了创造文字,当年仓颉的确游历了天下。就这样,仓颉创造的文字,很快被天下人所掌握。他的丰功伟绩,也从此被后世的人们传颂了五千多年。
在今天高新区和长安区接壤的郭杜长里村,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青砖包砌的仓颉造字台。据唐《法苑珠林》记载,古迦叶佛曾在此“ 三会说法”,黄帝和仓颉后来就把造字台建在了这里。这个造字台,是远古时期的文明遗存,也是中华民族绽放出文明的第一枝新芽!
此后,千秋万代的名士拜谒仓颉,在各自的典籍里接力记录他不朽的功绩。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仓颉造字的传说就开始广泛流传了。在《荀子·解蔽篇》中,就有“ 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的记录。意思是说,当时喜爱造字的人很多,而唯独只有仓颉造的字流传下来了,因为他从事这项工作是最专业的!
到了西周时期,周穆王曾在秦岭北麓终南山建造中天台,随后又在仓颉造字台建神庙,取名为“ 三会道场”。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 仓颉居阳武,卒,葬衙之利乡亭南。”仓颉是现在陕西省白水县北塬镇阳武村人,死后归葬在“ 衙之利乡亭南”后世称为“ 史官乡”的地方。现遗存有仓颉墓, 还有仓颉庙古建筑群,有历代石碑石刻,有满院古柏,有风云沧桑,厚重的文脉气韵,令朝圣者肃然起敬。
在《说文解字》中,东汉经学家许慎认为:“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不但讲仓颉创造了文字,而且阐明了创造文字的简单过程,使人信服。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也多次写到仓颉造字的事。如,“ 仓颉四目,为黄帝史”(《骨相篇》);“ 仓颉作书,与事相连”(《奇怪篇》);“ 仓颉之书,世以纪事”(《对作篇》);“ 以见鸟迹而知为书,见蜚蓬而知为车,天非以鸟迹命仓颉,以蜚蓬使奚仲也,奚仲感蜚蓬而仓颉起鸟迹也”(《感类篇》),等等。
随着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位于今天西安高新区域内的造字台得到进一步的扩建,并改名为“ 三会寺”。
唐《法苑珠林》记载:“ 仓颉于此台上,增土造字,观鸟迹者。”《策海》记载:“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亲笔书写“ 仓颉造字台”石碑立于台旁。
站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科学地认为:仓颉是一个介于神话与传说之间的人物,人们怀念他主要是感念他的创新、创造精神。我们现今所使用的数以万计的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创造出来的。客观而言,仓颉是第一个创造汉字的人。在他之后,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人,前赴后继地努力创造,才使得汉字的库存一天天地丰富起来。
因此, 在《门外文谈》中,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这样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站在秦岭北麓的仓颉造字台,我们这样思考: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文字是所有文明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悠悠中华情,上下五千年。放眼天下,人类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风范依旧。环视古今,曾经辉煌的古埃及文字、 古巴比伦文字,早已如一现的昙花彻底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唯独中国汉字芬芳依旧。
走在高新区和长安区接壤的大地上,我们在想:古往今来,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许并不会像行政地图那样分得清哪里是长安、 哪里是高新。但是,古老的文明传统,一定在他们的心底流淌过,而且也一直在流淌着。所以,他们才一代代地传颂着这片土地上的那些功勋人物,感念着像仓颉那样为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感谢仓颉。是他把一个个像一方方天地的方块字,种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头里,融入九州大地的每个角落。
感谢中华。因为,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汉字不老,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不屈的创造精神,万古长青,永远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