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在城市的一个角落,两个乞丐聚到一起闲聊,其中一个乞丐愤愤不平地说:"今天倒霉了,我的那个乖孙子今天只给了我五元钱,平时见了我一给就是五十元,说我长得像他死去的老子。今天突然对我说最近生意不好,手头很紧张,不想给就明说,你就不知道手头紧紧吗?给我五十还能饿死你不成?"
这番言论着实让人气愤,好心没有好报。撇开乞丐的人品差不谈,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现象的根本原因,用心理学观点来分析的话,就不得不提到"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指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乞丐在大街上乞讨,给几元几角钱的居多,给五十的极少,当刚开始讨到五十元时,乞丐的心理发生了强烈的刺激,他对施主感恩戴德。随着给的次数的越来越多,乞丐的心理变得麻木了,对这一切习以为常了,认为给五十元是理所当然了。当施主突然给了五元时,乞丐的心理发生了严重的不平衡,他觉得被忽视了,被贬低了,于是抱怨产生了,恶毒的咒骂开始了。
无私资助困难群体,本是一件善事,捐赠者献出爱心,乞丐得到实惠,乞丐应该永远感激捐赠者的,为何最终却恨上了捐赠者?
究其原因,是捐赠者捐赠的方式不妥引起的,正确的方法是分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一、对于真实的行乞者,其中包括身份好核实的人群,如因病返贫,有当事人和乞丐自己的身份证,有医院的诊断证明,这些能证明这个事情是真实的。
对这类乞丐应该给予适当帮助,手头宽裕的,可以给多些。手头有些紧时,可以给少些。可以一次给,也可以多次给。给时注意些方法,开始给少些,后来的给多些,每次逐渐增多,给乞丐一种满足感。
二、对于无法提供证明者,看情况给予一次性帮助,因为其中有好多职业乞丐,这些人好逸恶劳,好多人家中富得流油,这种人不值得同情。帮助这些人只能落个吃力不讨好的结局。
"贝勃定律"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时时刻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在工作中,要注意"贝勃定律"的运用。
刚接受一项工作时,首先有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刚开始介入时一定要注重质量,千万不能出错,稳扎稳打,不能盲目追求工作效率,等到一段时间熟悉此项工作后,再把工作效率逐渐地提上来,这种状态,领导是最乐意接受的,这是看得见的成绩,说明你一直用心在做,也贴合了领导对你一直有所期待的心理,他会对你赞赏有加的。
如果一开始只盲目追求速度,日夜加班苦干,工作完成的很快,这种紧绷的状态持续不了多久,你可能就累了,垮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后面即使不出质量问题,工作效率也难以超过预期,领导会认为你懈怠了,偷懒了,没精力。这个情况下,领导会对你失望之极,你给他的心理落差太大了。
遵从一般规律,不断给领导以期待,才能越来越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工作才能越来越出色。
二、生活中,想帮助困难人群时,也应遵循"贝勃定律"。
一次性不能给得太多,一次不能给得太足,应该一点一点地关心照顾对方,让对方能持续地得到你的关心和照顾。
从心理学角度讲,先给些小刺激,再给些大刺激,对方才会持续开心、满足。
如果一次性给得太多,下一次照顾稍有些不周时,对方就会感到失望,认为你忽视他了,不关心他了,而对你产生不满。
三、人际交往中,也要注意"贝勃定律"的应用。
遇到与自己五观相合的人,真的很不容易,这人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同,脾气性格相当,看到对方,好像是自己的影子。心里自然是欣喜不己,会从内心深处喜欢对方,赞赏对方。
对方做的任何事情,自己会无条件赞同,认为肯定对。竭力投其所好,对方喜欢什么,自己都愿意买来送给对方;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省下来送给了对方。
这样一开始就倾其所有的做法很不妥,其造成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不久就会见到:
这次全部给了对方了,下次给不了上次那么多了,至少不会超过上次。因此,对方不会激动,也不会感激你,而是认为你变得冷淡了,认为你轻视他了,他心里惭生怨气,从此心怀隔阂,与你渐渐疏远了。
人际交往中,正确的方法是:能力允许的前提下,不断的给予对方适当的帮助,帮助的力度可以不断的加大。这样对方才能持续地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好"贝勃定律",让它在各方面助力自己,才能获得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自己更快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