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公交时间没谱?“要不一辆没有,要不一来来一串”……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或者解决。11月2日,记者从北京公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获悉,北京公交将在去年试点98条准点公交的基础上,今年再增加100条“准点”公交。一般来说,乘客基本可以在固定时段等候到“准点”到来的公交车。(11月3日 《北京青年报》)
人们对出行方式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着力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即针对性地解决公交乘客的“痛点”,无疑是提高用户粘性的主要手段。
相比于开车出行,公交车的准点率低一直备受诟病,似乎是天然难以解决的痼疾。这当然很好理解,由于一线城市面积大、人口多,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很大,在早晚高峰时段,上班族出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坐公交,“上不去、走不动”的问题尤其突出。由此便极容易造成“时间没谱”的问题。
通过建立智能公交电子站牌,实时显示公交运行情况,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效仿。由于对“下一趟多久能来”有了预期,乘客可以选择更加高效的出行方式,而不必站在站点“傻等”。可见,远近、上座率情况的实时提供,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当下的技术条件也完全可以满足。不过,对很多人来说,坐公交几乎是唯一选择,最理想的结果当然是公交能够准点到来。这就需要公交公司围绕“堵点”下功夫,通过深入研判客流和拥堵情况,进行区域化智能调度,如此才能提高准点率。
这并非易事,也不是公交公司一家能够完全左右。譬如,早晚高峰时段的客流量,不仅是非高峰时段的数倍,而且道路拥堵情况严重,即使有公交专用车道,也很难保证“上得去、走得动”。这就需要多措并举,譬如合理引导、分配需求——让非刚性需求尽可能错峰出行,譬如通过价格手段分流。简单说,就是让免费乘坐错开高峰时段,即高峰不免费。比如在无锡等城市,高峰时段老年卡不免费或只打九折,想免费就必须错峰出行。更好的做法,其实是将免费出行变为货币化补贴,让老人自己决定把钱花在哪里。这方面,上海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过去是敬老卡免费坐公交、地铁,如今根据年龄进行货币化补贴,在福利不减少的前提下,极大地挤压了“不坐白不坐”等泡沫需求。数据显示,新政实施后,高峰期公交车上的老人数量下降了八成左右。此外,公交站点是否足够覆盖,线路规划是否科学合理,都会影响着人们的出行选择。
毫无疑问,大力发展公交对环保和“治堵”的作用巨大,因此各地都在大力倡导公交优先。此处的“优先”,应当体现在用户体验上,即公交在速度、准点率和舒适度等方面不能有明显短板,让普通市民愿意自发地首选公交出行。可以想见,哪个城市能够率先客服又慢又挤的公交通病,让又多又快的公交随处可乘,哪个城市公交的出行分担率就会更高。这需要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也需要持续的投入,而决定这两者的,其实是城市管理者的眼界、气魄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