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校组织了一次中青年语文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有幸受校长邀请作为其评委之一。组织评课反馈活动后,本思“既已归源、何恋尘世”,故也不想再多作延续思考。但受人之托,心中总感觉还有一件善始而未善终之事,又思作为一个大镇级学校,或许也代表了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的一种现状,故也为促进后辈、改变农村初中语文现状,在此闲聊几点来自听课后的浅思,仅供参考!总体来说,这次参赛的中青年教师素质都还好。中年老师老成持重,青年老师有新意活力,特别是青年教师,较以往情况来看素质好了很多。基本能抓住教学重难点,课堂结构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多样……但确实也存在着一些本人觉得有待改进提高的方面。
一、存在着的几个问题本次比赛所选的篇课文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老教材,一篇是现代散文代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篇是文言文寓言故事代表《愚公移山》,但其共同主旨点都是励志。但从参赛课堂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思想上不够重视。个别教师的课堂所呈现的教学架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没有经过精心设计,还是按照老一套教学模式,凭着老经验、老感觉、老模式教学,甚至存在着拼凑、“贴膏药”式教学。如老传统教学“字词——分段——中心”,甚至连学生对课文内容都还没有理解的基础上就开始拓展延伸等,学生听起来云里雾里,非常有成仙的缥缈之感!反反复复地讲一个问题:分段概括段意、弄清事件的“六要素”、复述内容、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本剧表演等几个问题同时出现,其实反复所讲的都是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理解内容”,只不过途径不同罢了。作为一位有着多年经验的老教师,本人着实不敢说他能力有限,而思想上不够重视,“上到咋样算咋样”或许才是根源。
2.部编教材的教学方向不明晰。部编教材教学方向的大道理讲不清,结合17年在赣南师院接受国家部编教材培训所学讲几点。一是每单元的课文地位不清。以前每单元课文有5篇,现在减至4篇,为什么?其实他们在每单元所处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分别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这也决定了其教学地位、角色与内容方法。但教师对此了解几乎为零,篇篇课文一样教。二是课堂教学内容结构没有更新。部编教材课堂教学也有“三维目标”,但不同于以往的提法,此“三维目标”为“内容——主旨(情感)——语言(写法)”(认真阅读21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能力的考查基本没有脱离此“六字”范畴),但教学中往往都只重视了前两个环节,没有从品味语言、写法中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旨(情感),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课文。三是没有区别文体教学。在部编教材中,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教学任务要求,如诗歌散文重在对情感的理解(炼词析句)、说明文议论文重在对文体本身知识的理解、小说应以人物刻画为中心理解(描写)所呈现的社会现实(精神面貌)、初中文言文在作文体教学前还要重视一定的字词积累……可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所呈现的大都是同一套的传统教学模式“字词——分段——中心——拓展”。四是语文素养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语言课程标准》中特地提出了语文素养问题,部编教材在教学中对语文素养的培养甚至比以前更高。语文素养的培养简单点可以用叶圣陶老先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来找落脚点。而就像散文、文言文这样要读的文章,半多老师的课堂难得听到学生的“读”,也几乎没有看到“读写结合”的教学内容。
3.文本解读不到位。文本,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根本,是依托、是载体、是例子。如果教师都对文本一知半解,不深入挖掘,那么你又拿什么去教学生呢?又怎样去教学生呢?一是没有重视单元教学重点与方法。每个单元的“单元提示”的第二段,都有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与方法进行提示,这也为本单元的教学指明了思路与方向。但参赛者不达一半之人重视了“单元提示”要求来落实教学任务,这也许是难以打破课堂教学“老三路”模式的原因之一吧!二是对文本的解读不深入不全面,导致教学内容也是讲到了什么算什么。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除了理解基本情节内容主旨外,下面几个问题还应重视:题目的理解、心理描写及其作用、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我”的体弱、父亲为什么不上去直接抱“我”下来、对五个孩子的描写为什么要给杰利多着笔、遇到困难化整为零的方法、前后照应伏笔等的理解,但有个别教师连心理描写这么具特色内容都没提到,而其它问题更没深入分析。试想:这样学生能真正读懂文章吗?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吗?甚至有位学生提问到教师课堂设置之外的问题时,竞被教师掐住,置之不理,原因恐怕是自己对文本不理解掌握,心中缺乏“底气”不敢探究。
4.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问题,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载体,也是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的东西。但从比赛课堂所呈现来看,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是问题设置过多。一堂课40分钟,从字词到写法一共十五六个问题,看似方方面面什么都讲了,其实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什么都没讲清、学生什么都没听懂。二是没有给学生思考空间。问题提出后,大部分老师都是直接提问学生、或者直接通过幻灯片展示答案,没有给学生留置对问题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三是对问题没有深入探究。对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问题的理解,没有深入去分析、理解其深层要义,只是割了“地面草”、浅尝辄止。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文中为什么要多次强调我的体弱”时,均只说到“是我爬上去爬不下来的原因”,而其“伏笔”、“铺垫”作用则只字未提。又如《愚公移山》中对神话结尾的理解,仅谈到了“天帝被愚公感动”。抛开对其神话结尾的神妙探究不说,本人觉得至少还可以拓展两点:一是为故事增添神秘色彩,增强其趣味性和可读性;二是从前面对搬山困难可以看出,要实现“移山”愿望,只有神仙才能办得到,反过来也可以看出困难之大,烘托出愚公精神之伟大!其实还可以引导学生“若天帝没有命人把这两座山搬走”的探究,领悟其神话结尾的神妙之处。四是没有引导学生从文句中探究生成答案。问题提出后,要么学生回答,要么幻灯片直接显示答案,对于答案为什么是这样、怎样来的?恐怕只有天知地知,很多学生是在雾中看花不知。老师不能带着问题回归文段文句来引申生成答案,让学生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方法与能力。
5.循序渐进教学规律还有缺陷。一步难以登天,愚公都知道要“移山”靠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课堂教学更需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循序渐进原则,而语文更重于日积月累。但从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没有重视文言字词教学与积累。《愚公移山》现改版到八年级,八年级学生可以说对文言素养应该是不高的。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看到几个教师能帮助学生对词义进行归类整理,要求学生识记。二是直接进行阅读教学。有两位教师在没有进行任何疏通字词文意的前提下,竞直接像白话文一样教学,直接提问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或演课本剧(表演只能是课前排演如演戏,无法达到自然生成效果)。三是进行跳跃式教学。有个别老师在对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进行字词句翻译后,后半部分内容学生连看都还没看,就直接上马概括愚公精神、拓展愚公精神、迁移愚公精神。唉,真不知是我低估了学生,还是老师高估了学生!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对存在以上几大问题的原因,本人反复思考,可能存在着以下几种:
1.心没全用在教学上。一是被职业所累。可能没有找到做教师的存在感、认同感,既然踏上了这条路又无法更改选择到其他行业,那就认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过此生吧,缺了点进取之心。二是被工作所累。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外,还有延时服务和太多的非教学任务都要完成,精力有限,能应付一次得一次,少了点事业恒心。三是被生活所累。特别是中年教师,大多都是单职工家庭,且上有老下有小的,工资不高开支不小,看着物价常常涨就是自己的腰包不涨,忙完学校的还要忙家里的,更甚于可能还要为生计发愁,动摇了专注之心。
2.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要给学生一滴水,在当今社会自己有一桶水早已远远不够了,要有一口不竭的源泉。而当今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现状:一是底子本来不厚。大多教师的第一学历都只是中师生,连大专生都少得可怜。二是所学专业不对口。有些教师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并非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三是缺乏要学习提能的意识。面对知识大变革时期,上级虽然有好多培训要求,但学校或教师并没有高度重视,应付了事,没有与时俱进地不断增长知识、更新知识,也没有自己阅读写作的习惯。
3.缺少引领成长的“名师”。一些稍有“名气”的教师都考进城镇学校,剩下的大都是没有太多想法的老师或新老师,其教学能力大都不相上下,半斤八两,难以有“主心骨”。即使开展一些教研活动,大多局限于听课、评课,听到的也大多是赞美之言,而需要改进的一些实质性东西难以见到。所以,研来研去都只是在原地打转,没有起到太多的成效。
三、改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面对听课后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在此闲言几点不成熟的改进建议。
1.凝心聚力做教育。俗语说:人心齐,泰山移。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是工作的动力,只要发动机有故障,再华美的外壳都没用。一是国家要切实落实教师社会地位与职称福利待遇问题,特别是农村教师职称福利待遇,真正做到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让教师无生计之忧、有做教师之荣。二是地方政府要多关心教育事业发展,不能只是每年教师节慰问一下就关心了教育。三是应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把教师当作自己的人生职业,而不是副业。四是学校应该多关心一线教师的冷暖,多倾听教师的心声,多解决教师的困难,多做教师的朋友,多为教师谋点福利。
2.回归本真做教学。一是教师本身要回归本真。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那么“我”就是一位人民的教师,就要自觉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而不是应付了事自己过舒服了就好,这样会有愧于党、有愧于人民、有愧于家长、有愧于学生。二是教师角色要回归本真。这里所说的是要真正把时间、空间还给教师,让教师有时间、空间来做教师本应做的教育教学与钻研工作。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重此必然会轻彼。一方面教师不能被地方政府的一些非教学“表哥”“表叔”所累;另一方面,学校活动开展的活动不是越多越好,应该求精求效,不能让过多活动分散师生的时间精力;再次是面对当今的延时服务,如何为老师减负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三是课堂教学要回归本真。课堂教学既要遵行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更要思考让学生“学到了什么”的实在的有效课堂,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而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而“贴膏药”似的串联一些华美的活动。否则嘻嘻哈哈一堂课高兴得一晃而过,可实则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学到了什么。
3.真实有效做教研。教师的后天专业化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培训与教研,其实对教师的培训也可归属于教研的一部分。一是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落实城乡教师流转政策的落实,让各农村学校各学科都能有一两个“主心骨”,来引领该校该学科教师成长。二是学校要高度重视规划教学的专业化成长培训,切实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让教师都能得到培训。三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级“名师”引领,深入加强校本培训研究,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理论、有多种形式地开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一种相对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四是教师本身要有知识危机意识,要有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积极进取之心,从而自觉地认真地投入到培训与教学研究之中,而不是把此当作是一种强加的额外负担。四是无条件的学校(有些学校全校语文老师只有2、3人)可采取连片教研的模式,虽然教师辛苦了些,但或许会更有成效。五是县级“名师”不能只局限于每学期送教一次,应该分片挂校,与学校教研活动联系起来,才能起到更大的“名师”效应。
4.下苦功夫解文本。文本,是师生教学的根本与依靠。“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教师心中有“粮”,才能课堂不慌。而教师心中之“粮”,来自于对文本全面、正确的解读,否则,没把学生带偏也会让学生中途下车。一是要解读本课蕴藏的语文素养和知识点。二是要解读这些知识点哪些是学生不知的、哪些是教师不知的,其相交点就形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三是要解读文本文体、单元地位与教学要点等;四是要思考这些知识点通过什么方式来教给学生会更好。这也就是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解读文本的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二是可通过借鉴“名家赏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筛选;三是通过教研“共同备课”来完成,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5.真心实意写反思。人生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其实教学亦然。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成长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有很多学校也在要求着做,但是有些教师个人没有太当作回事,没有从得与失方面认真地总结反思课堂教学,所以也很难有改进,年年上起那篇课文都是老样子。
以上是听课后的几经思考后的几点不成熟的感想与建议,不针对或批评施教者,只是为本文的需要列举的几种现象。建议也有些是在做的,只不过很多只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未能深入开展。同时,有些分析或建议因水平有限不够全面、正确,希望得到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