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依然有相当数量的人,会选择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去寺庙烧香拜佛,为家人和亲朋好友祈福,谋个好彩头。
国内众多大寺庙也因此香火不断,人们习惯性地称这类佛教胜地为“寺庙”,但实际上,“寺”与“庙”不是一回事,也并不完全因为佛教的传入才有的寺与庙。
这其中的历史知识,身为炎黄子孙,更应该要有所了解。
“寺”含义的变化“寺”在古代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古代汉语中“寺”有“持续、相续”的意思,统治者希望这些行政机构能持久延续下去,永久性地为国造福。
也因此,早期的寺字并没有如今佛寺的意思,据《汉书》记载: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寺、嗣也。
即衙门,公堂所在的地方都称为寺,其中亦有将衙门公堂等的权力与职务传承下去的含义。
西汉时期,三公九卿中,“九卿”的官署称为“寺”,“三公”的官署称为“府”,因此也被并称为“三府九寺”。
行使行政职务的“寺”,在今日的各类影视作品中,也有一定的存在感,比如大理寺、鸿胪寺等。
对比现在,大理寺相当于国家最高法院,掌管刑法,审核刑狱案件;鸿胪寺则相当于国家外交部,掌理接待外宾,外加负责凶丧仪庆等事宜。
此外中国第一座佛寺便与这鸿胪寺有渊源:在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时,鸿胪寺接待了不少来自天竺的僧人。
为显示大汉的风度和保护重要的佛经,皇帝下令在鸿胪寺附近新建一座官邸,由于僧人们曾在鸿胪寺暂居,这座全新的官邸也被名为“寺”,以表示对僧人的尊重。
又因为那些珍贵的佛经由一匹白马驮着,此寺从此冠名为“白马寺”。
经此一举,为彰显佛法的特殊,“寺”逐渐变为和尚僧人传扬佛教的场所。
尤其在隋唐之后,因为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急需心灵慰藉,信佛人数倍增,类似的佛寺数量也急速增加。
由于历代王朝重视,认为佛教思想有利于国家统治,且对民众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
就是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地存在下去。所以寺是办事的机关,教育的机构。历史上的佛寺,有类似现今大学的作用,其目的是普及教育。
佛寺里面有藏经楼,里面不单单收集了佛教经典,连同儒家道家的经典也一并收藏。如此一来,藏经楼也相当于现代的公共图书馆。
古代很多读书人,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除此之外,寺院里定期有佛法讲座,当地的老百姓都可前往,这也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是大众共同修行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