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捷SMR硬盘开头也有密度较低的CMR区域用于存储元数据
顺便附上另一个测试的结果:4K 1M混合随机写入8小时后的曲线,和空盘差别不大。因此暂时无需担心和SMR类似的脏盘问题,顺便证实了这块盘是纯粹的CMR而不是网友所推测的CMR-SMR混合硬盘(实际上也不存在)。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810051电路板带锁暂时无法分析固件,因此上文所述仅为猜测。
总结单碟2T减少的碟片及磁头的成本相当可观,尤其是WD22和WD63得以使用成本更低的单碟及3碟盘体,因此经销商内卷空间又增大了。
新款紫盘虽然由于转速的降低导致顺序速度有轻微下降,但相比上一代也有更加低温和低功耗的优势,而且WD42/63的3RV配置对多盘阵列更加友好。
以及本人发现WD40EJRX那个日立味炒豆子随机噪音和吱嘎一声的停转终于没了,现在多碟盘体跑随机噪音和ST4000VX007或以前的WD20EZRZ蓝盘差不多,单碟声音还更小。
*对于新款紫盘,本人的评价是有成为新吧盘的潜质,但由于新品的可靠性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因此推荐性暂不做评价。但目前看来新款盘比老款的表现确实好很多*
如果对老款WD40EJRX有需求,建议尽快入。因为老款盘已经开始陆续停产。而如果想要尝鲜也建议当一段时间等等党,因为即将上市的WD63EJRX国行型号本人认为有可能取代WD40EJRX成为新一代吧盘之一。对于WD22EJRX,虽然砍成了1个RV,但是作为小容量入门级CMR硬盘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作者:海门牌梭鱼罐头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273159 出处:bilibili
另附SMR叠瓦盘原理及终极使用指南
众所周知,SMR叠瓦式硬盘是装机圈的大坑之一。许多人唯恐避之不及,转身却又掉进各种翻新“垂直硬盘”的大坑。对电脑略懂一二的人都知道“叠瓦”可以帮助机械硬盘提升密度从而降低成本,但是性能却更差,所以就可以和“垂直盘”卖一个价摆烂。但是关于叠瓦盘的工作原理却一问三不知。
在看了目前网上各种对于叠瓦式硬盘的科普及使用建议后,笔者认为大部分科普的内容并不够全面。这半年多以来通过各种渠道和自己的上手测试对这项技术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篇文章便是最终的产物。
本篇文章将会结合各种论文和测试数据,从叠瓦盘的前世今生讲起,分析三家机械硬盘厂商叠瓦盘的不同策略并给出叠瓦盘使用的终极指南。
本人并不是业内人士,因此没有任何利益相关的地方。但这也意味着一些猜测的部分可能有误,欢迎各位专业人士指正。
摩尔定律的终结?这一切的起因要从磁头的设计讲起。
图上的是80年代硬盘的一个磁头,工作原理很简单。滑块(Slider)的作用是引导气流使得整个磁头悬浮在盘片上方,读和写使用的是同一个线圈。写入时线圈通电产生磁场,磁化盘片上的磁性颗粒;读取则是磁化的颗粒通过线圈下方产生的感应电流经由前置放大器(Preamplifier)放大之后由主控解码数据。由于中心的磁芯是使用铁氧体制造的,因此也叫做铁氧体磁头(Ferrite Head)。
后面由于磁盘密度的增加,线圈绕制的精度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便出现了薄膜磁头。
薄膜磁头的核心技术是使用类似光刻的方法直接在一片硅晶圆上成像磁头的结构并进行蚀刻,由此制造的磁头精度可以非常高,这项工艺一直延续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