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狂》(1960)
由于《偷窥狂》的主角是一个摄影师*手,批评家无须挖掘文本的潜意识,在它的叙事表层便能发现这个主题,他们不留余力地以此作为证据谴责它,让它遭到了评论家和发行商的拒斥,虽然这种拒斥在如今已是恶名昭彰。
相形之下,无论《眩晕》在那个时候有多不受待见,发行商还是把它当做奢华怪诞的浪漫惊悚片推广给观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不久之后,法国人对希区柯克特别是希区柯克近期作品的高度评价传遍了世界,并引起了连锁反应。
《眩晕》(1958)
1960年,V.F.珀金斯(V. F. Perkins)在一本牛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精神病患者》的文章。他说,《精神病患者》「不但是一件艺术品——希区柯克的天才确保了这一点——而且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1965年,罗宾·伍德在《希区柯克电影》中说,《眩晕》是「希区柯克迄今为止的杰作,如果让我从电影史中挑出四五部既深刻又动人的影片,那它必是其中一部」。
「伟大的艺术品」「天才」「杰作」「既深刻又动人」:对这些词汇的突显表明,那个时候受到作者理论影响的英国电影学术界还处于乐于论战的早期阶段,他们激动地发掘和赞扬着好莱坞的艺术家,他们希图为流行电影正名,让它们成为批判和学术研究的合理场域,这具有政治层面的重要意义。
《眩晕》(1958)
如今的我们早已习惯看到很多关于电影的学术课程及刊物,所以我有必要提醒一下,《希区柯克电影》是英文世界中第一本关于一位重要导演的专著,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为好莱坞电影的研究划定了新框架。
在此之后,伍德还写过很多文章,他一直在修正和提炼他本人对希区柯克作品及其地位的看法,并由此回应也加入了更广泛的关于电影为何重要,以及电影研究和分析为何重要的持续探讨中。
对于他和其他人而言,《眩晕》一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涉。乔纳森·科(Jonathan Coe)说:「和很多最伟大的电影一样,《眩晕》是一个开放的文本,它可以接受——并已然接受——多种多样的阐释。」苏珊·怀特(Susan White)更是发展了这个观点——自从《眩晕》可以被广泛看到后,它已经被用以下各种方式分析过了:
《眩晕》(1958)
一个男性侵犯和视觉控制的故事,一个女性俄狄浦斯轨迹的图景,对男性之女性建构及男性本身的解构主义之作,揭露导演、好莱坞制片厂及殖民压迫机制的作品,以及一个文本意义互相嬉戏以至于形成无限自我指涉的场域。
这真是一个令人生畏的一览表,要是我们想对这些大而无当的词汇一笑而过,那也不是件难事;事实上,单就这段引文而言,彼得·康拉德(Peter Conrad)在《希区柯克谋*案》(The Hitchcock Murders)中的态度便值得深思了,他狡猾地说,这一大堆关于希区柯克的论文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它们只对学者的晋升评级有作用,除此之外,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