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宣宗行乐图
>>>>胡皇后离奇“让位”
明宣宗朱瞻基原配胡皇后原名胡善祥,山东济宁。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被选为皇太孙朱瞻基妃;又于洪熙元年(公元1378年),随着丈夫朱瞻基升格为太子升为皇太子;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位,她立为皇后。但是虽然她贵为皇后,且忠厚善良,但她没有生育儿子,不过有两个女儿。料想不过数年,一定能产下嫡长子。但是,历史吊诡的一幕出现了。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宣宗最宠爱的女人孙贵妃,诞下了皇长子朱祁镇(后来的明英宗),之后,朱瞻基竟然在宣德三年春,以胡皇后无子多病的理由,命令胡皇后上表辞去皇后之位。胡氏废居长安宫为道姑,赐号静慈仙师,然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
皇后没有儿子,但是并不是不能生儿子。生下儿子不就是嫡子么?可为什么朱瞻基迫不及待地逼她让位,然后把太子之位授予庶长子朱祁镇呢?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后更名朱见濡
之后的蹊跷事越来越多。
明宪宗朱见深的生母是朱祁镇妃子周氏,他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未满两岁的朱见濬被立为皇太子,当时皇后钱氏尚在;明孝宗朱祐樘的生母是纪氏,他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被立为皇太子,当时皇后王氏尚在;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是李氏,他于隆庆二年(公元1568)当时皇后陈氏尚在;明光宗朱常洛生母王氏,他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被立为皇太子,当时皇后(同样姓王)尚在;比较特殊的是明熹宗朱由校,他父亲明光宗朱常洛即位时太子妃已死,且继位未满一月就死了,所以谈不上皇后。
而且当皇长子降生并被封为皇太子后,皇后就再也没生育。这说明什么?皇帝基本不去临幸皇后了。
▲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
>>>>揭开盖子的是明神宗
明神宗时期有一个长达十年的“争国本”事件,说的是明神宗长子朱常洛迟迟不被封为太子,因为明神宗喜欢老三朱常洵,想立他为太子,但是朝臣们不答应。明神宗为堵悠悠之口,宣称长子非嫡子,要等皇后降下嫡子再说,结果引发大臣职责皇帝很久不去临幸皇后。
之后,就在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年正月,明神宗又出招数——为了能册立朱常洵,下诏书给首辅王锡爵,要将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以后再择其中善者为太子(目的是提高皇三子的地位,使之与皇长子地位相同,以便能更容易进一步),王锡爵鉴于嫡子说法,上疏请由皇后抚育长子,如此长子就是嫡子,但此举顿时引发朝中哗然。因为王的说法,等于指朱常洛还需要补办一道特殊手续(由长进嫡),质疑了朱常洛做太子的合法性,因此引发大臣们指责,结果王锡爵无奈自劾请辞,而明神宗也迫于众议收回了成命。
这从事实上证明了笔者的两个推测:一,大臣们根本蔑视嫡子,只要是长子就要封太子,不管他是不是嫡子;二、皇帝在讲下长子后就不再去找皇后。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
>>>>原因究竟是什么?
因为在敬天法祖的大明,朱元璋曾经颁布过一部《皇明祖训》,其中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这里边规定的比较模糊——在朝廷无皇子、必须采用兄终弟及时,须立嫡长子,这就是说,当必须从皇帝的弟弟中挑皇位继承人时,“立贵不立长”。那么,如果皇帝有儿子,既有长子又有嫡子呢?朱元璋并没有说。这里边的原因可能是,朱元璋的马皇后并没有儿子。
当时的皇太子朱标并不是嫡子。后世史书中称他为嫡子,但当时就有人怀疑——据明末清初的潘柽章等人考证,朱标应为朱元璋的侧室李淑妃所生。从《皇明祖训》里边朱元璋的话也能反证:如果朱标是嫡子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写上“凡立皇太子,须立嫡不以长”,这里边应该是朱元璋自己也犹豫了,如果这么些,大明朝自他开始就要破坏他立的规矩了。但是几千年的规矩又使他不得不妥协,最终只好提出这么一个模糊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