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北京报道
距离2020年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如果要评选2019年中国最流行的社会话题,“垃圾分类”一定不会落选。7月1日上海正式开展垃圾强制分类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针对垃圾要如何分类的大讨论。“如果大棒骨是干垃圾,鸡骨头为什么是湿垃圾”等等“灵魂拷问”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一篇篇教大家如何分类的科普贴在微信朋友圈刷出了10万加的阅读量。
“以前我们环保圈的事从来不在大众媒体上出现,只在我们专业媒体上讨论。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垃圾分类真正走向了大众媒体。”E20环境平台执行院长薛涛感叹。尽管从1996年开始北京就开始了垃圾分类的试点,尽管宁波2013年已与世界银行合作了垃圾分类示范项目,类似的样本却始终未能形成全国性的垃圾分类风潮。
全社会关注的大“风口”之下,相关领域的企业也都想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不过11月4日,在由E20环境平台主办的2019第二届环卫一体化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企业参与垃圾分类不能急功近利和过度豪华化、智能化,应找准切入点,精细管理,深耕细作。
企业不能“包打天下”
“我辛辛苦苦把垃圾分了类,投放到不同的桶里,结果来了一辆垃圾车把四个桶里的垃圾一股脑儿倒进去运走了,那我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近期,在全社会垃圾分类的讨论中,这样的质疑并不鲜见。
实际上,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当前公众的探讨大多集中在分类投放上,而整个垃圾分类总共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过程,投放仅仅是其中的第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已公布的上海和北京的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都将责任主体明确为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
“垃圾投放的社会属性和后面的收集、运输体系完全不一样。投放是社会化的问题,是政府和公众的事情;后面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等专业化的过程,是企业的事情。”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海滨认为,企业参与垃圾分类不能“包打天下”,在分类投放上不要“充大头”,而是要专攻专业化分类。
在他看来,企业的主要任务有三个,其一是构建分类收集运输新体系,以升级改造为主、局部新建为辅,注重合理继续使用现有的设施;其二要构建垃圾分类处理的新体系,由于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的垃圾分类都建立在混合收运的体系基础上,这一点的改变难度不小;其三就是配合基层组织做好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垃圾的分类投放。此外,还可以拓展一些新的业务,例如节点二次分类。
陈海滨强调,企业应对垃圾分类的意义、性质、特点及其复杂性和存在的困难有充分的认识,找准切入点、路径和方法。“垃圾分类不一定是最高端的,收集、运输这些工作不一定需要高科技,它们都涉及到人,学会管人很重要。反过来,清扫运输企业搞最合适。“他说。
过度豪华化不可取
事实上,垃圾分类前端设施过度豪华化、智能化的倾向正在被纠偏。
在当天的会议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就提出,垃圾分类不能搞得太豪华,否则就违背了垃圾分类的宗旨。
根据E20研究院的研究,过去一年当中垃圾分类的模式分为三种,分别是宣传性、常驻类和可溯源分类项目,其中可溯源模式的分类又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可扫码的塑料袋,另一种就是可人脸识别的智能垃圾桶,市场上有7-8种,价格大概是6万块钱,服务于1000人。据调查,可溯源分类在试点城市使用比例更高,达到了四分之三。
薛涛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垃圾分类设施的采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政府采购,一种是物业采购。“主要还是成本问题,物业采购属于正常商业行为,为减少自己的人工倒也无可厚非;如果是政府购买大量智能垃圾桶进行垃圾分类,从政府的财政角度来说实际上是不可实施的。”
而市场上也已经有了“互联网 垃圾分类”企业的前车之鉴。2019年7月,小黄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在实控人唐军因“团贷网”事件被捕后的两个月后,这家曾经进驻33个城市、用户规模超过400万、估值最高达到150亿元的明星创业公司因最终运营难以为继,只得申请*。之前已经投放的许多设备也无人管理维护,形成了新的“社会垃圾”。北京环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明彬亦提醒,应尽量规避减少资本逐利的本性给行业发展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精细管理,合理创新
那么在垃圾分类的产业链当中,企业应该从哪里下手进行合理的创新?
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中心主任余宁给出了几个方向。一个是随着垃圾分类的运行,厨余垃圾的单独收运对车辆提出很多要求,比如含水率提高导致跑冒滴漏很严重,水箱需要扩容,然而在采购招标时,很多企业的车辆都还是常规的;一个车载称重系统,由于操作复杂损耗严重,稳定性不足,目前称重的效果不好。
“环卫行业很多是政府需求为主,企业的发展也需要跟上政府的需求。如果企业家没有去研究这个,还是老产品,还是要被淘汰的。”余宁举例,2013年,在宁波开始着手推行垃圾分类时,他们跟垃圾袋供应商一起研究如何在上面印上二维码,关联用户的信息,而今这一创新已经推广普及。“整个垃圾分类的背景下,有很多市场需求,有很多企业可以创新作为的地方。”
而陈海滨提出了更多的细节要求。“垃圾的四分类有它的比例关系,有害垃圾不到1%,易腐垃圾总体来讲占50%以上,它的体积大概20%左右,需求最大的是其他垃圾,70%左右。所以说红色的桶不是不该摆,但是不能每个楼下面都有一个红桶,没什么用。“除了垃圾桶的数量外,还要考虑摆放的位置、桶的开启方式等细节。
他向想参与或已参与垃圾分类的企业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一定要精细化管理,有很多细节工作可以做文章;第二,低成本运行,简单便宜,一旦搞复杂了是不可能便宜的。第三,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垃圾分类企业义不容辞,但是你想在这里发大财,是绝不可能的。“他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