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冯久和与世长辞,享年94岁。这几天,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发言缅怀大师,叹其艺、怀其德——
匠人驾鹤去 匠心永流传
本报记者 树红霞
大型寿山石雕《国富延年》凝聚了冯氏三代的技艺精髓。
冯久和作品《繁荣昌盛》
冯久和作品《花开盛世》
冯久和刻刀下的群猪妙趣横生。(本栏均为资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说起福州寿山石雕,“冯久和”这个名字注定是绕不过的。自16岁师从东门流派传人黄恒颂学艺,冯久和一雕一刻就是数十个春秋,他将自然美与艺术美巧妙融合,特别擅长“群猪”“大型花果篮”“仙鹤”“十二生肖”等题材,对寿山石俏色的把握堪称一绝,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工艺美术奖项,并被多个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大胆创新
冯久和早年继承师法,以精湛的动物雕刻声名鹊起,后又涉足花鸟。上世纪70年代初,他凭借花果篮题材名重艺坛,开创了大型寿山石花果俏色题材雕刻之先河,其作品《含香蕴玉》曾登上邮票。
提起亦师亦友的冯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黄宝庆一脸敬意。“冯老因材施艺、驰刀自如,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把花、果、鸟、虫同各式篮、筐、盒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果香、花艳、鸟鸣蝶飞的清新境界。”他说。
1971年,福州北郊的寿山村开采出许多色彩鲜艳的大型高山石,一下子吸引了冯久和的眼球。他选购了一块重达90多公斤的高山石,准备创作一件“花果篮”。为此,他买来各种水果实物和两个竹编花篮,摆在案头细细琢磨,还到果园、公园参观花卉展览。
“凭着这股钻研精神,他雕刻的荔枝外壳刺泡坚挺、果实特别饱满;他一改前人菊花只刻半朵造型的传统,雕刻出了整朵菊花,作品立体感更加强烈;他拉开了花篮把手与花果之间的间距,使累累花果垂挂于花篮边缘,让花篮更加‘丰满’。”黄宝庆说,1972年,这件取名《花果累累》的作品在全国工艺美术大型展览会上获得优秀奖,轰动京城,紧接着送到日本展出又惊动日本艺术界。《花果累累》很快登上大型画册《中国工艺美术》封面,同时作为中央电视台专题栏目片头反复播放,后被国家美术馆收藏。
通过对寿山石石型和色彩走向的精准判断,冯久和对石料的勾勒设计常常恰到好处,能最大限度发掘出寿山石色彩和质地的自然美。现陈列于福建省人民政府接待大厅的《欣欣向荣》是冯久和1979年创作的大型寿山石雕。据黄宝庆介绍,这件作品中一朵黄色“菊花”上,原本有一小点黑色污石,“稍微处理不当就是败笔,却被冯老巧妙地雕刻成了一只勤劳的蜜蜂”。
冯久和的代表作《鸟语花香》是用杜陵石镂空雕成的,也包含着大师的创新妙笔。“最绝的是鸟笼中挺立的那只小鸟,你轻轻朝笼中吹一口气,石刻的小鸟竟能前后摇摆、振翅欲飞!冯老曾透露,他创作时先留下一根石柱支撑小鸟,便于居中雕刻,待到小鸟完成,再用特制刀具把支柱一刀凿断。”黄宝庆说。
三代传承
“我是听着爷爷雕刻石头的声音长大的。”一句话没说完,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冯伟泪如泉涌。
身为冯氏家族第三代传人,冯伟的偶像就是爷爷。“他非常热爱石雕,奉献了一生的心血。哪怕是吃饭、走路、睡觉,爷爷满脑子琢磨的也是石头。”冯伟说。
“石雕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不管是吃螃蟹,还是吃带鱼,都要学着仔细研究。”……这些话,冯久和在饭桌上没少给一家人讲,也很自然地走进了冯伟的心里。
猪是冯久和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为了塑造群猪形象,他常去养猪场和农民家中观察母猪和小猪的动态,一待就是大半天。“《福满堂》称得上是冯老的成名作。这件以一群母子猪造型来反映农家生活兴旺发达的作品甫一问世,就获得业界赞赏。”黄宝庆说,冯老自幼生活在乡村,耳濡目染大自然的万物景象,鸟语花香、猪肥牛壮的田园牧歌,都铭刻在大师心灵。
在冯久和的影响下,冯伟的父亲冯其瑞也成长为精通动物雕刻的寿山石雕刻家。读小学起,冯伟就常到福州雕刻厂,在爷爷的鼓励下跟着师兄弟一起磨刀,观摩大人雕刻。偶尔空闲时,冯久和见缝插针给孙子讲刀的类型,教他辨别刀刻的声音。
一开始,冯伟并不理解爷爷为什么一天到晚都在雕刻,而他不能像其他孩子那般自由玩耍,却得留在大人身旁帮着磨刀。成年后,冯伟逐渐悟到,自己正是在与石头的反复“沟通”中才渐渐喜欢上了这项非遗技艺。
“与普通学徒先学修光不同,爷爷教我直接学打抷,引导我不拘一格进行创新,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冯伟说。如今,他以“苦瓜”系列作品独树一帜。
后来,冯久和带领一家三代用时11年共同创作出《国富延年》,这件作品取材寿山善伯石,融合了圆雕、镂雕、高浮雕、薄意雕等多种寿山石雕刻技法,可谓冯门雕艺的集大成之作。“寿山石征服了我们祖孙。”说起雕刻技艺的传承,冯伟感慨万千。
奖掖后辈
2020年10月,“石耀东南——福建省寿山石雕获国家级展览金奖作品展”在福州三坊七巷展出,冯久和创作的《美意延年》格外引人瞩目,现场圈粉无数,同场参展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也是其一。
惊闻冯久和逝世的消息,郑幼林心情沉重、一夜难眠,“回想我的成长过程,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许多感人的画面,冯先生对我的作品曾给予很多赞许和指导”。
上世纪90年代初,冯久和的《花果累累》《鸟语花香》《三阳开泰》《鹿竹长春》等作品是郑幼林经常临摹学习的对象。“冯先生创作的动物总是栩栩如生——羊头长有螺旋状的大角,羊毛线条流畅,身材曲线柔美;猪特别可爱,耳大、头长、鼻直、四肢短小,黑白花色搭配得好,让我记忆犹新。”
在福州雕刻总厂的展会上,两人初次相遇。“冯先生轻声细语,和蔼可亲。我当时创作了许多童子的题材,他建议我多观察小孩的脸部轮廓、结构特征和身体的曲线变化,并希望我在创作前多了解事物的本源、多从现实生活中体会,这样才能实现格物致知,作品形象会更生动有韵味。”郑幼林说。
2011年元旦,“郑幼林-刘传斌精品寿山石雕迎新春展”在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展出,冯久和现场握着郑幼林的手谆谆教导:“你的作品展举办得很成功!这些作品俏色巧雕,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以后的创作设计可以在‘破’与‘立’之间更大胆一些,加大对作品的驾驭能力,使作品更有气势,更有精气神,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宏阔隽永的意境。”
“冯先生已驾鹤西归,但他对艺术的执着热爱、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乐于奖掖后辈的精神永远留在我的心中。”郑幼林不无感叹地说。
来源: 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