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对小说的改编,很少有像琼瑶电视剧那样忠于原著的。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也因为各类主客观原因,做了许多改编。可以说,浩瀚的小说原著情节,央视版《三国演义》只拾取了其中一半左右的故事内容。在这一半的内容里,还有很多是做了许多后期编剧的改编加工,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些改编,大部分都特别精彩。
要深究这里面的原因,就要了解央视版《三国演义》的编剧团队。央视《三国演义》立项之初,是请了张笑天、苏叔阳、李淮、毕必成、张天民五人分别撰写了五大部头《三国影视故事》,央视《三国演义》将这段历史分成五个部分,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
《三国志影视故事》的五个部分分别是 :
汉都烽烟——张天民撰写,后改为群雄逐鹿
浪卷大江——张笑天撰写,后改为赤壁鏖战
几度夕阳——于力撰写,后改为三足鼎立
问鼎中原——毕必成撰写,后改为南征北战
三分归晋——苏叔阳撰写,仍沿用原名
但后来因为合作得不太愉快,所以这些人在职演表中没有署名。
1990年8月,当年广电部为挑编剧,进行考试,每人写一集,优者方能入选。最终选出了朱晓平、叶式生、刘树生、周锴、杜家福、李一波等6位中青年作者组成的编剧组,每人平均写10集左右。
91年写“三国演义”时六位编剧合影,左起 朱晓平、叶式生、刘树生、周锴、杜家福、李一波
当时央视版《三国演义》剧本是由广电部副部长王枫挂帅,中央电视台台长戴临风、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阮若琳等领导坐镇,王扶林导演率其他六位大导演、十几位专家与编剧一起讨论剧本,分析人物,设计情节,热烈、融洽,其间虽然有不同意见,甚至彼此争论得脸红脖子粗,但大家坦诚相见、平等相待,各抒见解,反复切磋,民主、自由。
剧本创作大致分为以下5个阶段:1.剧本作者、制作人、导演聚集一起,确定整体构思。
2.每人写出2集,供剧组参考。
3.讨论修改初稿,每天讨论一集,这个过程约用了1年。
4.剧本作者根据剧组对初稿的意见,写出第2稿,交由戴临风、王扶林、刘世德、孟繁树等剧本参订人审看。
5.作者写出第3稿,由参订人进行最后推敲,每位参订人在审看完剧本后,都必须签字,直到戴临风最后审看完剧本,才送印刷厂排印。
对比新三国的编剧朱苏进,至少编剧对《三国演义》是有敬畏之心的。朱苏进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话:
“《三国演义》开始就是桃园结义,我连写都没写,因为我觉得不好看,意境可以在后面的台词中不断出现。”
“《三国演义》前五分之二是跟“三国”没关系的,‘三国’的建立是在刺董大战之后。”
“我看《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比看书更有味道,因为书看到最后实在看不下去了,记不住。”……
朱苏进在上世纪80年代以《射天狼》、《绝望中诞生》等军旅题材小说立足文坛,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涉足影视创作,成为一名职业编剧,先后创作了《鸦片战争》(电影)、《康熙王朝》、《江山风雨情》、《郑和》、《朱元璋》等剧本。这里面《康熙王朝》是他的最出色的影视剧本,曾经也是一部热播剧。但商业气息浓郁的当代,他的三国剧本,有着这个时代深刻的烙印。
我们回过头来,再记住一下那些曾经为央视版《三国演义》剧本殚精竭虑,
编剧人员:朱晓平
朱晓平,河北人。1952年8月6日出生,成长年代插过队到农村,当过兵,复员还当过工人。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80年代以小说《桑树坪纪事》开始操持笔墨。至今有各类作品数百万字。出版有个人专著10余种及影视编剧作品。并被翻译成英、法、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学在海外发行。小说《桑树坪纪事》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话剧《桑树坪》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担当编剧的电影《黄河谣》获金鸡百花奖、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奖,担当编剧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编辑部的故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姊妹坡》获解放军文艺奖、优秀编剧奖。现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