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了现在的相声“明春”,两个人站那说。相声在形成与发展中,口技始终发挥着主要作用。张寿臣老先生在《早期的相声》一文中说:“光学鸟叫并不能占用很多时间,挣不了多少钱,所以一般演员就在表演口技之前,说段笑话逗哏凑乐儿,有时候也把口技和笑话掺在一起表演。像当时演出的《五子闹学》《醉鬼回家》等节目就是这么演法。”
侯宝林先生讲:“相声的历史和口技是分不开的, 所以相声里头也有口技内容。北京相声界有位汤金城老先生,他的相声是以口技为主。”评论家沈彭年先生讲汤金城:“他是讲清楚古‘像生’‘象声 同今之‘相声’的血缘关系与演变实录的‘人证’。”
1963年吉林省曲艺团在天津演出,王宝童、白全福先生表演的一段相声《叫鸭子》,学草窠儿里蹦的小蛐蛐儿、咬蛐蛐儿叫唤;学地上跑的绵羊、山羊、小羊叫,而且分别学一年、半年、三个月、一个月、十天的小羊叫唤;学小狗叫得烦人, 见大狗犯贱,扔出去没留神踩着的声响;学天上飞的乌鸦叫唤;河里凫的蛤蟆、鸭子叫唤;最后学小鸡儿叫唤、公鸡打鸣、母鸡嘎嘎蛋、鸭子起哄,鸭子,小鸡儿打起来的各种声响,两位老先生配合默契,口技艺术精深。
常宝霆先生有个小段儿,白全福先生展示口技,学驴叫时,常先生把手绢系在白先生大褂疙瘩襻儿上,表示缰绳,白先生学着驴叫,常先生牵着下台,包袱和掌声同时响起来了。
口技在相声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口技是相声艺术的传统技巧,对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生活中纯粹的声音,经口技逼真的声音模拟,音响细节引发观众对情形、景象的联想, 创造了听觉艺术形象。
模拟声音设计包袱,点缀使用为表演添彩,马三立老先生在《拴娃娃》的表演中,说*到京西妙峰山烧香,上车了,开车!赶车的跨上车辕,驾、驾、驾,喔、喔、喔,突、突、突、突,嘀、嘀、嘀,呜一哐、 哐、哐哐…嘟 捧哏的说:“你这什么车啊?又马车,又汽车,又火车,又火轮,坐的什么去的?”模拟声响带来笑声。《买挂票》用绳子把人挂到墙上,拉绳子发出“吃吃吃吃”的声响;《讲卫生》说把铁壶伸到缸里灌水,发出“咚咚咚咚”的响声;漱口不吐漱口水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马三 立老先生说:“我很重视象声词的使用,可以调动观众的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感染。要下功夫模仿,要有点口技效果“。
郭荣起老先生在《夜行记》 中学的汽车喇叭声,描绘的生动逼真,仿佛情景重现眼前。我曾看过一位演员表演评书,在表述故事悬念中,凡能设计到声响的地方都用一两声口技表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说到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蓝天碧水、鸟语花香时, 运用几声学鸟叫的口技渲染环境,放松舒缓、调节气氛,给观众以新鲜感。
有的相声演员掌握这项特技,可以结合作品内容发挥特长,出乎观众意料,令人耳目一新。展示技艺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表演中掌握好水平状况,程度不到表现不出来,过了又流于专门卖弄的形式主义表演,技术不能代替艺术,不是自然的、必要的就不是美的。怎样体现最佳的艺术效果,多不如少,少不如好,最好就是按照侯宝林先生所讲的,“留有余地、恰到好处、宁肯不够、不可过头”。
仿效各种行业叫卖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动作模样,是“学”的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相声中,五行八作的商贩吆喝,卖西瓜的、卖柿子的、卖菜的、卖瓣兰花的、卖糖堆儿的、卖金鱼儿的、卖包子的、卖估衣的、卖布头的等等叫卖腔调,都曾是相声演员的模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