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方贵研究清代西平堂李氏族谱的感言
湖北十堰 李来生
湖北省知名谱牒研究专家邢方贵先生,用了数十年的心血研究方志、家谱,著有《郧阳人自何而来》等研究专著,编纂家谱数十部。近年来,他在研究湖北竹山县李氏,发现并阅览湖南宝庆(今邵阳)道光四年、光绪三十年版《西平第·李氏族谱》后评价说:“西平堂李氏族谱至为可贵的特点是不攀附大唐王朝李世民的皇家身份”。
邢先生进一步指出:西平堂李氏不攀附皇族,在中国编修家谱达到鼎盛时期的清代是十分罕见的。清代修谱高峰期,有些家族为提高本族声望,姓李则说是唐太宗李世民后裔(近些年我搜集、研究十几种李氏族谱,发现其源流多以唐皇族自居,细考则乱拼乱接,漏洞百出),姓刘则说是汉高祖刘邦子孙,姓赵则自称是宋太祖赵匡胤嫡亲后世······鲁迅将这种现象斥之为“野孩子认祖宗”!
邢先生还说,按照有些人的逻辑,邵阳·竹山西平堂李氏即使在家谱中列为皇族,也是名正言顺的。共同的始祖皋陶不说,同为“陇西李氏”,共同的远祖西凉武昭王李暠,都足证这支李氏与唐皇族的亲缘关系。更何况,唐宪宗李纯在元和四年(809)还下令承认西平郡王李晟的家族是皇室宗亲,并将其家族全部列入皇室之籍(见二十五史之《旧唐书》)。可邵阳·竹山李氏先代撰修家谱时,并不沾“皇亲”的光,他们崇尚自已真正的血缘先祖-西平郡王李晟,连家谱的堂号也采用“西平第”(第:与堂同义。族谱中缝标注”西平第”,即为西平堂)。
我们可以看看邵阳·竹山西平堂李氏先代修谱者卓越而不从流俗的独到见解。在《康熙戊戌什公房修旧序》中,作者李延献说:“吾以为欲作谱者,无论贫贱富贵皆可为之,其于宗支之源流,世代之近远,名位之高下,尊卑之显晦,皆宜据实详载,而不宜有所粉饰。至于代远难稽者,则亦姑阙之而已。如必强求所自执渺不相接之人,而曰是吾之祖,执渺不相属之人,而曰是吾之族,此作谱之大弊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只要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不论贫富贵贱尊卑,都应该如实登记,绝对不能把不相*人,认作祖宗或宗族。
道光四年(1824)《肇修李氏族谱总序》作者李光辅在该序中说:“凡得登诸(之于)谱者,岂或有如郭崇韬之妄拜子仪墓者乎?”这里更是严正声明:西平堂李氏绝不攀附皇族,造成历史笑话!
中国谱学中有一个典故,郭崇韬冒认郭子仪为先祖,成为千古大笑话。郭子仪是唐代开元年间平定安史之乱的著名统帅,与唐玄宗李隆基是儿女亲家,声名威震四海。
到了唐以后五代时期的后唐,也出了位名将、谋臣、军事家郭崇韬,战功赫赫,文武兼备,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栋梁之臣。他本可以凭自己的才干、名声、地位为家族争光,垂范千古,可他偏听信小人恭维的话,冒认郭子仪为四世先祖,并且去代州雁门祭拜郭子仪之墓。这种举止成为当世笑柄,也被后世的史学家、谱学家们嗤之以鼻,列为修史修谱之大忌!
2009年《百科知识》第一期在对“郭崇韬妄拜汾阳(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之墓”的评论中说:“在宗法制社会,背叛祖先,奉祀他人的祖先,被看做最大的耻辱。所以,即使是那些地位低贱,世系卑微的氏族或姓氏,不会以依附到别人的族系为荣”。
正因为如此,邵阳西平堂李氏尽管“吾家近世寒微,罕有闻人(少有著名的人)。然自圣朝(清朝)以来,皆以忠厚传家·····”(《康熙戊戌什公房修旧序》),但恪守宗法,绝不攀附唐太宗李世民家族而误导子孙,贻笑世人!
这种家风,成为西平堂李氏的一种高贵传统,一代代在修谱人中传续着。到同治八年(1869)云什二房续修族谱时,序文仍坚持这种观念:“吾族李氏,实本皋陶之后,官宦显达,代有其人。而吾概不敢宗(一概不认作先祖)者,惧诬也(怕后人唾骂)”。
也正为如此,光绪三十年《李氏族谱·源流志》中,从尧舜时的皋陶一直开列到元代的李云、李什,就是没有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他们虽与这支李氏同祖皋陶,但不同宗。本支李氏自有中唐栋梁西平郡王李晟为宗,何必去攀附帝王?
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