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出身于陇西李氏徙京兆房,而唐皇族不属于这一房。史载李晟祖上因仕而从古陇西进入关中京兆,李晟的高祖父李芝、曾祖父李嵩、祖父李思恭都并不显赫,或为小官,或任裨将,李晟的父亲李钦一度曾任职三品左金吾卫将军,因朝廷派系斗争,被贬黜至陇西守边关,其墓尚存今甘肃临洮,李晟出生于洮州临潭(今甘肃省临潭县)军营。
李晟生活在中唐时期,他在御寇击胡的战争前线,从基层以战功升迁,中晚年平内乱、安天下,而出将入相,受封西平郡王,从此开了西平李氏这一新支系,但绝不是唐皇族。李渊、李世民并不是西平李氏,西平李氏绝非李渊、李世民之后裔。
血缘宗法制度和世家士族是我国历史上根深蒂固的传统,至少在西周就已“发达”起来。到了秦朝皇权膨胀,推行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对先秦的世家大族以“革命”性打击;可新的士族政治在汉代又出现了,这在魏晋南北朝达到高潮;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对中国传统的士族政治又以沉重一击,但隋唐士族仍为政治格局之主导;而晚唐五代的乱世,中国传统的士族政治被彻底摧毁,绝大部分家庭的谱世家史散佚不可考。
所以到了宋代,连大官名宦之家几乎都没有旧家谱,仅知近三代左右而已,于是新修家谱的世系表仅能从宋代开始重新计算。宋代才是真正的科举主导的时代。也是从宋代开始,中国的士族政治才算结束了。也是从宋代开始,新的宗法制度重建,家谱改由私家自修,利弊皆由此丛生。流传到当代中国的家谱能将世系追到宋代都是凤毛麟角,多追到明清,此前不过是种种传说、传闻,无法一代代地确认考证,且由于文革等原因,有家谱的家庭又不多了,其中不少由于前世茫茫不可知、为了攀龙附凤而忘典数宗,明清以来就冒出无数没有确切实证谱系的“皇族之后”。
现代有许多人都不清楚李家史,这不是最要紧的,问题是有的人不清楚却乱发言,妄以为既然李晟在唐朝封王,就臆测为是唐朝皇族因血亲得爵,孰不知李晟出身本是唐朝廷中下层的边缘人,以自己的功业而封王。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记者胡乱报道,误导人更甚。
相对于“唐皇族”而言,西平李氏知名度低,“光环”小,也许算是“小族群”。自中唐李晟开基以来,代代详实记述家史,地地修谱,维护自己的纯洁性,既不依附外人,也不欢迎外人的依附。结果,反而因为坚决摒弃走“乌合之众”的道路,西平李氏家史详实可信,剔除杂质,同气连枝,凝聚力强,Y基因传承不乱,反而人丁兴旺,英才辈出,越做越大。
还是那句俗话,儿不嫌母丑,生身亲爹若富,是光荣,更有捍卫延续光大这种光荣、这份家业的责任压力,爹若穷,平淡是一种幸福,对自己、对后人同样也是一种鞭策。认祖归宗,是对自己生养出处的敬畏、认同和感恩。
据唐书载,为彰显李晟再造大唐的功绩,德宗将李晟的容像,列于凌烟阁。李晟去世之日,德宗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宪宗元和中,诏其家与属籍,以晟配飨德宗庙廷”。“以睦宗亲”。后天下动荡,僖宗逃避蜀地,命令“袁皓采晟功烈,为《兴元圣功录》,遍赐诸将,表励之”。希望他们都以李晟为榜样,无私无畏,效忠大唐。那么就是说宪宗承认与陇西李晟的同宗关系。才能附属籍,入宗正寺。况李晟已逝,就算其有再造唐室之功,宪宗也大可不必此举。看来目的还是睦宗亲。
又李晟奉旨立五庙,当是时,“一门荷宠于圣朝。四代追荣于幽穸”。庙成之日,正议大夫行尚书工部侍郎赐紫金鱼袋张彧撰《忠武先庙碑记》,李彝篆额: 附录如下: ……彧尝闻之:四时旋干,日月以之照临。五行秀发,人伦以之降格。故有父子焉,有昭穆焉。裂土而封,则九州不击。本支以序,则百代相因。……唐元臣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李公名晟字良器,秉寅亮之直道,建恢复之成功,乃能光荣其亲,上及累世,弓裘不坠,燕翼相承,邈在圣明之朝,咸当庙食之,贵其为积善以储祉,宏教以轨物。实惟先大保府君之有焉,夫源深者水洁而流长,液厚者胤钟而庆远,……以为非大贤垂裕,则不产异代之英猷,非元勋立诚,则不扬先君之令范。起予者子毋乃是乎。始公之远祖出自颛顼,至咎繇为理官赐姓理,殷末有理徵以抗直获罪于纣,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李而免,改李氏。周有伯阳,为柱下史,秦有信为将军,汉有广为前将军,广十六代孙是凉为武昭王暠,暠生歆,歆生重耳,苦沮渠蒙逊,奔江南仕宋,为汝南守。归魏,为弘农守。生抚,以大名之后,因为武川守而终于位焉。公即武川之系孙,今为陇西狄道人也。…… ……建中中属,巨猾僭忒,连衡跋扈,兑攵襄攵我禁苑,窟宅我仙都,国无完人,天未悔祸,大驾已迁于巴汗。元凶复炽于咸秦;公以羸师五千,骞骑八百,脱河间九地之险,救阙下重围之急。一鼓作气,再鼓作力,钅舌刀划铲,缭垣卒崩,所以破豺狼之群,放貔虎之队。自丑至卯,风驱席卷,蹙缩 ,信军威之骇人,骑步腾骞,觉胜势之如竹。王师不犯于秋毫,寇贼莫逃于天网。衣冠翕习,睹西汉之旧仪,文物昭张,荷维周之新命。士庶欢欣,趋驰拜迎。上乃整金舆,步玉辇,万骑夹熊罴之仗,六龙还翡翠之宫。端拱听朝,下诏罪已…… ……贞元五年二月丁亥,先庙成,尚书工部兼大常博士葳荐修我公衤付祭之仪撰。我公器备之用,即以公之大王父皇左翊府中郎将讳芝,赠陇州刺史,为庙之昭也。妣张氏,赠清河群夫人配焉。曾王父皇同陇右节度副使左卫大将军讳嵩,赠泽州刺史,为祖之穆也。配刘氏赠彭城群夫人配焉。大父皇洮州剌史冀门军使讳思恭,赠幽州大都督,为孙之昭也,妣高氏赠齐国夫人配焉,考皇左金吾卫大将军讳钦赠太子太保,为亲之穆也。妣王氏赠代国夫人配焉。以公先夫人张氏赠萧国夫人付祖姑而配焉。公肇自大王父阐之,曾王父演之,大父修之,烈考府君田之,而太尉公周之。一门荷宠于圣朝。四代追荣于幽穸。翌日既馈。晕膻既腥,礼容在堂,圭祖在庭,有翼有严,以妥以侑,洁我彝尊,丰我笾豆。奠牲牢于庑下,陈 于坐隅,公精神永慕,响像空对,靡尽饰终之敬, 增罔极之思,惨凄改容,欷歔流泪,若见祖考,如闻话言,神魂仿佛兮皆故乡之游,袷馨香兮即歆庙之荐。其来也,恍惚乘风雨而可知,其去也,寂寞混杳冥而莫测,君子谓公之献享具美存焉。………… 从此文献中可以分析,李重耳还有一子名抚,是李晟一支的先祖。李晟是西元727年出生的,其父李钦是左金吾卫大将军,官三品。与玄宗的大哥同为十八卫大将军。隆基诛太平公主党羽时李钦仅降为从三品发配边陲任陇右节度副使,后与吐蕃拒战时受伤而亡,李晟正是在临潭军营里出生成长的。李钦距李抚不过二三百年,当时的人还是很重视门第的,对家族世系应是非常清楚的。特别是李虎李渊。另从出土的唐皇室墓志铭来看,无一不称其“陇西狄道人”。李熙和天赐父子同葬一穴于隆尧,完全事因偶然,因战乱草草安葬,或未可之。因为在隆尧并未见其族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