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7月12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公布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通过项目。其中,由李振声院士提名,王辉团队完成的优质早熟抗寒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西农979的选育与应用,初评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本次公布的初评项目包括5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5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15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
据了解,西农979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于1997年用优质、高产、早熟品种西农2611作母本,(918×95选1)的F1代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2005年"西农979"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走出陕西,挺进黄淮麦区并大面积推广,除得益于品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外,更得益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开辟的良种示范推广新路。
2004年和2005年国家黄淮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36.8kg和482.2kg,较优质对照藁麦8901分别增产5.62%和6.35%,都达极显著水平,最高亩产达680.0kg(淮海农场)。2005年关中灌区小麦生产试验,6点平均亩产438.7公斤,比对照小偃22增产3.4%。
据悉,黄淮南部麦区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42.2%,是我国第一大麦区,也是我国主要的优质强筋小麦适宜生产区。该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交汇带,不同年份冬春气温、湿度变化较大,多种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也不同。因此,生产上迫切要求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逆等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
西农979在该区连续10年年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累计种植面积1.42亿亩,受到农民和粮食收购企业的欢迎。这说明它具备了稳产、优质、高产、多抗等综合性状优良的要求。从育种过程看,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第一步,在明确育种目标的基础上,创制多性状互补的两类亲本新材料:其一是以“早代大群体多生态靶向单株选择”的技术,创制出早熟、耐寒、抗赤霉病和条锈病的西农2611;其二是用“小叶、大穗、长穗颈”株型选择和“微量面粉乳酸溶剂保持率”品质测定相结合的优质高产性状聚合技术,创制出优质、高产的“95选1”。第二步,以新亲本一为母本,亲本二为父本,采用“有限回交、多性状标记辅助选择和异地表型鉴定”相结合的定向选择体系,实现了多个性状聚合于一体的育种目标,育成小麦新品种西农979。
编辑: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