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是孩子体现自立能力的重要内容。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利用处理人际矛盾来锻炼孩子的自立自主意识,所以经常会看到,两个小孩子争一个玩具的时候,妈妈们急忙跑过来,劝这个拉那个,把矛盾平息下来;孩子和伙伴闹别扭了,撅着嘴回家了,妈妈赶紧领着孩子去找小伙伴做工作,调和矛盾,看着两个孩子握手言和,才放心回家。
-东子《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我们很多做父母的以为替孩子解决一切问题是自己应负的责任,还有的父母会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而找老师、找园长告状,或是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了就找对方的家长理论,生怕孩子吃亏,全权代理孩子的成长。
我见过这样一个场面:夏天的晚上,人们在楼下乘凉,一个三四岁的男孩不知道什么原因打了一下比他小一点儿的男孩,孩子的奶奶不干了,上去就打了打人的孩子一下,结果,打人的孩子的奶奶赶了过来,两个奶奶便大吵了一顿。
前些日子看到这样一则报道:
有一个姓宋的男孩,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上面有6个姐姐。他是在父母和姐姐们的宠爱呵护下长大的。小时候,每次他与同伴发生矛盾,父母都会想办法替他“摆平”,不让他受半点儿委屈。父母全权处理他和别人的纷争,让他养成了爱告状的坏习惯。一有问题,他就哭着回家找父母帮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有了父母能帮他解决一切困难的观念。他变得专横跋扈、不可一世、自私自利,小朋友都不愿和他玩,他很孤独苦闷,但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他用挑剔、苛责别人来维护他脆弱的自尊心。他动不动就对人发脾气,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他怪异的行为受到同学的非议,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他被孤立在团体之外。最终,这个被父母宠坏的男孩离家出走了。
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只要我们用心,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孩子在处理冲突时,他们会说出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孩子虽然年龄小,但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准则,他们之所以发生冲突,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理,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是非观念,虽然这种观念包含了孩子的“任性”和“自我”成分,但却能表达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所以,在孩子处理冲突时,也是提高孩子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孩子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其实是在尝试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比如,小美家刚刚搬到娜娜住的小区。一天,小美和妈妈在楼下玩,因为怕生,小美躲在妈妈的身后。娜娜走过去想和她玩,她过去要拉小美的手,小美伸手就抓了娜娜一下。如果我们是娜娜的妈妈,我们该怎么做呢?娜娜委屈地跑到妈妈怀里,妈妈鼓励娜娜自己去解决问题。过了一会儿,娜娜又跑到小美身边,隔着一小段距离看着她。两个小女孩相互看了一会儿,竟手拉着手一起去玩了。
特别提醒:3岁的孩子会在冲突中不断成长。因此我们没必要急于加入孩子的冲突,即使孩子吃亏了,也很正常。吃了亏,孩子就会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也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适应周围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