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除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还有一段早期的历史,是夏商周时代。
关于这个时期,大家知道最多是尧舜禹,而且很多记载都偏向于神话故事,正史材料非常少,到底是真是假,很多人说不清。
中国人有一个称号叫做“炎黄子孙”,炎黄指的是三皇五帝,之后便是尧舜禹时期。尧舜禹这三人很受后代敬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创立了“禅让制”。
禅让制是说,上古时期,有尧舜两位帝王,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无私传给其他贤人,尧传给舜,舜传给禹。
当政者能够做到如此,真的是大公无私,但这种禅让的背后,可能还存在某些不为人知的信息。
历史的三重证据虽然历代史学家都言之凿凿确定禅让制的事,历史课本也是这么说的,但还是有不少人不相信。为啥?掌握那么高的统治权力,白送给别人?就算当政者乐意,身边的人不一定愿意吧?而且政治权力转移哪有这么轻松?
第一个提出质疑的是荀子,他说饶舜玉禅让就是胡扯。韩非子则说,禅让都是幌子,饶舜玉都是被逼着禅让。还有魏文帝曹丕,篡夺汉朝的江山,还要装模作样搞一番禅让仪式,完事才说,自己终于知道禅让是怎么回事了。
这些历史大咖都在怀疑的事情,年代又久远,也没有证据,就扛在这儿了。真相或许永远不会知道,但是对于真相的理解,确实可以往前延伸。
中国历史学家有一种研究方法,叫“二重证据法”,就是把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做对照研究。比如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一场战争,是否可信?如果在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发现有记载,文献和文物一对照,确证无疑了。这就是“二重证据法”。
近些年,历史学家还提出“三重证据法”,把文化人类学也纳进去。意思是不管是出自文献,还是出土文物,都拿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再去衡量一遍。如果符合,就可信,如果不符合人情事理,那就要另作解释。
有了这第三重的证据作为思考辅助线,再来看“禅让制”这件事,就能得出不同的猜想。
舜
禅让制不合理之处禅让制,确实有很多不符合人情事理的地方:
首先是时间问题。史记记载,尧46岁上台,在位一共98年,活力140多岁,舜也活了差不多110岁。包括三皇五帝在内,寿命都出奇长。
这确实不符合人类生理常识,封建制时期的帝王,执政时间最长的是康熙,一共61年,其他皇帝能执政二三十年已经不易。而尧舜禹时期是上古,卫生和营养各方面条件都不行,个人寿命超过百岁有些夸张,更别提还有那么多人。
其次是出身问题。史记记载,舜的出身穷苦,本人种地、打鱼、做过陶器,各种脏活累活都做过,历经磨难被尧发现。尧觉得他品德高尚,就立他为接班人。
禹
这个说法就比较夸张,人类在古代社会,身份阶层固化,血缘出身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中国要到唐宋的科举制成熟之后,普通的平民才彻底打通了上升通道。之前基本上都是是世家大族垄断官职,西周时代,贵族和平民之间,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远古时代,普通平民仅仅凭借自己道德高尚就能成为最高统治者,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这两项文化人类学的证据,用人情事理的常识,就可以推断出禅让制并不完全真实。
那为什么司马迁还要写进史记里面呢?这难道是胡扯的吗?并不是,虽然在细节上有一些想象的成分,但是把尧舜禹执政的时间说的那么准确,肯定是有所依据的。
按照符合人情事理的猜想,这个真相可能是,尧舜都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个部落的代名词,这样就可以解释刚才提到的疑点。
尧
权力交接的真相首先看时间问题,那个时代并没有大范围的统一国家,都是部落联盟。一个部落强盛,其他部落认可它的领导地位。等它衰落之后,和平地把政权让给另外一个强盛起来的部落。一个部落兴盛一百年比一个人活一百多岁更有可能,时间也能对上。
其次是出身问题,不是舜个人的地位低微,而是舜代表的那个部落原来实力较弱,在联盟中的地位很低。后来尧代表的那个部落逐渐衰落,舜代表的部落实力逐渐增强,成了联盟新领导。这是和平的政权交接,比一个平民从底层当上统治者更真实,出身也对上了。
而且,古代传说,总是习惯把一个群体投射到一个个人身上。因为人格化形象,容易在口语化传播中流传下来,这符合事理人情。
这么解释禅让制,就更有说服力。禅让制也许既不是事实,也不是编造,它只是想表达,在上古时代,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就已经很发达,在群体之间,已经找到权力交接的和平方式。禅让制的真相,就是如此。
所以,有时候遇到一件事,两边在激烈争论,看似都有不合理的地方,先别忙着站队,也别急着证明谁对谁错。而是从人情事理的角度去看问题,也许你会发现,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冲突和矛盾,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很多观念看似矛盾,其实内在有着某些联系,当你找到这些联系的时候,一切矛盾都能得到解答,会让人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