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面圪饦儿肉臊子,是和林格尔人的一道美食,好多人吃了一辈子总也吃不够,天天想吃,吃了上顿,想着下顿。每年芍药节期间,蜂拥而至的游客,除了爱吃和林炖羊肉、油炸糕等美味食品,还有不少人喜欢和林格尔的荞面圪饦儿肉臊子。
据说,今年和林格尔县的荞麦又丰收了,且籽粒饱满。人们期待着用新荞面做成的这道热乎乎、香喷喷的美食早点端上餐桌来。
曾记得,进入冬季,农民宰*猪羊。一天两顿饭,做饭前农家主妇们总要习惯性地征求老公意见——“咱们吃甚呀?”,而老公总是不假思索地说:“吃甚了?荞面圪饦儿肉臊子!”家庭主妇瞅上老公一眼,撒娇地说:“就记的吃圪饦儿!”,一边顺手取出面盆、解开荞面袋,手脚麻利地张罗着和荞面。
把和起的荞面暂放一旁饧着,将羊肉、豆腐、土豆切成条条,再加入佐料及切碎的葱花、鲜姜,放入锅里“清汤”。然后,坐在热炕头上搓荞面圪饦儿。先把荞面和得柔软光顺,搓成小指粗的长条,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案上放一个面粕碗,然后手掐一小块面,按在左手手心上,均匀一搓,形成瓦筒状的圪饦儿,一颗颗散落在案板上(或盆子里)。手上粘粘,就从面粕碗里蘸点面粕,继续搓。手艺好的厨子搓出的圪饦儿大小一致,蜷曲均匀,圆溜光滑,而且速度快,看起来眼花缭乱,不一会儿就搓一案板。这时,热气腾腾、味道鲜美的清汤已经熬好,然后在开水锅里煮圪饦儿,煮上五、六分钟,捞在碗里,浇上肉臊子,再加入早已炝好的油浸浸的红辣椒和绿茵茵的香菜末,爱吃醋的再加点醋。色香味俱全,吃起来热乎乎、滑溜溜,确是一顿美餐,令人胃口大开。
每次吃圪饦儿,端坐在饭桌前的老公及孩子们,总是吃的汗泼流水,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吃了两碗,还想“”扎挣”一碗……
圪饦儿这种食品,历史悠久。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饼法》中就记有圪饦儿:“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宋代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中也记有圪饦儿:“汤饼,唐人谓之‘不托',今俗谓之馎饦矣。”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杜小雷》中也提到过圪饦儿:“一日,将他适,市肉付妻,令作馎饦。” 古代的饼不是烙饼、煎饼,而是一种面食,汤饼就是汤面。以上引文中的馎饦,即现今我们和林人所说的圪饦(或写作圪团儿)。圪饦中,以“荞面圪饦”为最佳。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中论及荞麦时说:“荞麦南北皆有,立秋前后下种,八九月收割,……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而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滑细如粉,亚于面麦,风俗所尚,供为常食。” 并说:“磨食,溲作饼饵,以补面食,饱而有力。实农家居冬之日馔也。”“河漏”即今和林之“饸饹”,同圪饦一样,也是面食,食之不仅味美,而且“饱而有力”。《水浒传》中也写到了荞面河漏:“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汤温和大辣酥。”(“大辣酥”指酒)。 这样的描写真是活色生香,让人真想尽情地吃上一大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