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大名鼎鼎的元帅彭德怀去世。
而在彭德怀去世后,如何处理他的骨灰,成为了焦点问题。
很快,这份报告被送到了*手中。
*久久凝视着这张薄薄的纸,不自觉攥紧了拳头,闭上双眼,似有万千感慨,藏于心间。最终,他在纸上写下了十六个字的批示,送往成都。
——正是这份批示,改变了许多事情。
*究竟写了什么?又为何要将其送往成都?彭德怀的骨灰最后如何处理?
(*与彭德怀)
所有的故事,还得从那年四川省委迎来的两位特殊客人说起。
一、神秘骨灰:一个名叫“王川”的男人那是1974年的冬天,四川省委办事组组长杜心沅咋十二月底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
一天,省委*段君毅急急忙忙联系了他,让他喊上副手,明天早上去锦江宾馆西楼38号房间拿一样重要的东西。
杜心沅点头答应,但段君毅下一秒说出的话却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段君毅告诉他,他要拿的东西,是一份骨灰。
段君毅告诉他,这是一位重要同志的骨灰,经过省委的商量之后,决定将其放到东郊火葬场。
从今往后,没有省委的批准,谁也不能挪动这个骨灰盒。
如此神秘的保管任务激起了杜心沅的好奇心,但话到嘴边,就被段君毅堵了回去。
看着他好奇的表情,段君毅却严肃地告诉他,至于这到底是谁的骨灰,不要试着去打听,这件事要严格对外保密,就连家里人也不能说。
(段君毅)
在场的除了杜心沅之外,只有副组长张振亚。
因此,杜心沅只能按捺住满腔的疑惑,又将这件事交给了办事组行政处副处长杜信,要他去具体落实。
第二天一早,杜信按时间推开38号房间的大门,看见了两个穿着军装的人。
一问,他们竟然是从北京来的。
杜信有些紧张,战战兢兢递上省委的介绍信,成功取到了骨灰盒。尽管上级再三叮嘱,不要过多打听。
但当这个沉甸甸的盒子被捧在手上的时候,杜信还是没能忍住,仔仔细细地打量了起来。
——这是一个外观粗糙的骨灰盒。
盒子是用木板钉起来的,没上油漆,只在上面贴了一张白色的纸条,看着有三个手指的宽度。
纸条正中,只写了三个字:王川,男。
杜信盯着这几个字看了许久,愣是没想起来中央有哪个叫王川的重要人物。
他看了看时间,只能压下了心中的疑惑,小心翼翼地将骨灰盒放进了提包里,又回到省委办事组开了一封介绍信,然后匆忙赶往民政局办理了殡葬管理的手续。
最后,他来到了此行的终点,东郊火葬场。
(东郊殡仪馆)
火葬场场长辛自权已在此恭候多时了。杜信一见到他,便详细说明了情况。
他告诉辛自权,上级决定将一个骨灰盒放在东郊火葬场。
这是十分重要的东西,一定得好好保管,今后倘若没有省委的介绍信,那无论是谁都不能取走这个骨灰盒。
他还再三叮嘱辛自权,一定要保密。
看着他严肃的表情,辛自权也郑重地点了点头,紧接着,他就问杜信,需要存放多久。
一般来说,骨灰盒的存放往往以一年为期限。
但杜信担心时间太短,便提出了存放三年。而在填写存放单的时候,他也着实费了一番脑筋。
他知道,能够让中央如此大费周折护送的骨灰,一定与某位大人物有关。而现在不能暴露这位大人物真正的身份,组织也一定有着自己的考量。
思来想去,他觉得自己应该帮忙彻底隐瞒这个秘密,因此,在死者的年龄那栏,杜信随便编造出了一个32岁。
他在委托人处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在这张存放单上,王川是他的同事。
就这样,这个名叫王川的神秘人,成为了成都市东郊火葬场的一串数字,他的姓名被无声掩埋,成为了更加神秘的273号。
所有事情办妥之后,杜信回到锦江宾馆,向正在此处开会的杜心沅与张振亚汇报工作。
众人商议之后,决定将那份至关重要的存放单放在省委档案室,并且规定,没有省委办事组领导的指示,卡片不能拿给任何人看。
两天之内,此事终结,然而,所有人的心中都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王川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