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上海被西方殖民者开辟为通商口岸。1845年11月,《上海租地章程》公布。从此,上海变成了英国租借地,成为“国中之国”。
既然是有了自己的地盘,他们当然是要有人手来管理租界,设立诸如像巡捕、警探之类的职位,用来维护租界的管理治安,由于英国本国的人数其实并不多,而且请自己国内人过来,成本那可是非常高的。他们得想着省钱啊,于是又想着招录当地的中国人来管理,像后来著名的上海滩人物黄金荣、杜月笙也大都是借此发了家。
但是,这些英国人也不傻,他们觉得自己的租界内全是中国人,有可能会不放心,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价格太高,找中国的又害怕不跟自己一条心,于是他们就想到了此时已经被自己殖民的小弟——“印度”了。
于是,当时的英国租界管理人员就从印度找了一批当地的土著,这些印度人曾是英国人忠诚的“爪牙”,整天舞着警棍。上海人说“吴语”的时候喜欢带个“阿”字,老是“阿SIR”地叫着,时间长了,就把他们贬为“阿三”的称呼了。
如今,“印度阿三”一词被广泛传播,其中不乏蕴含着有些戏谑嘲弄的意思。
“印度阿三”这个称呼由“红头阿三”演变而来,“阿三”不难理解,那么“红头”又是怎么来的呢?
“红头阿三”本是上海的本地方言,旧时,英租界的小警察大多是从英国殖民地印度调来的印度人。因为信奉锡克教,他们都戴着头巾当制服。印度警察的头巾被冠以“红色”的称号。这就是“红头”的由来。
顺便说一句,锡克教徒虽然是印度的少数民族,但由于他们民风彪悍,一直是印度军队的主要来源。这些外来的锡克教印度巡警很快在上海得到了“红头阿三”的绰号。
在民国时期徐珂创作的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清稗[bài]类钞》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红头阿三,印度巡捕之称也,以其首扎红布,故云。世人每呼猴为阿三,今移以称印度巡捕,贱之也。”
什么意思呢?这本书里说:“红头阿三这个称呼,是指那些租界里的印度巡捕之流,因为他们的头上通常都扎着红布,所以才会这样叫他们。而且,当时的人们叫猴子的时候也会称呼为“阿三”,现在看到印度巡捕们头上缠着的红头巾,跟猴子的屁股很像,而且行为举止也跟猴子差不多,所以就拿过来这样称呼嘲笑他们”。
还有一种说法也有一定的根据,那就是当时租界里的上海人发现,每天早上,英租界总警署里都会聚集一群印度巡警出去演习,因为人多场面大,所以引来了很多人们看热闹。印度巡逻演习开始时,总有一个英国人出训话。当时,英国人的第一句话通常是“I SAY”,然后再开始下面一阵的训话。
根据租界巡逻规定,只要英方一说I SAY”,那些印度的巡捕们就立刻恭恭敬敬,站得笔直。所以时间长了,人们就以为这些印度巡捕就叫“I SAY”了,而英语中“I SAY”的发音又与“阿三”类似,所以也就慢慢演变成了“印度阿三”这个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