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印度民众来说,所有的民众都是被划分为四个等级的,而等级的划分标准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姓氏来划分的。这种种姓制度实际上是在公元前14世纪的时候由雅利安人传入印度的,当时的雅利安人闯入了印度这片领土,并且打败了印度的本土居民。
雅利安人是白种人,自带优越感,而印度本土居民肤色较黑,所以雅利安人为了区分,同时也为了加强对印度的统治,建立了种姓制度。而姓名的划分其实就是根据印度的神教论以及著名圣典《梨俱吠陀》来改编命名的。
于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就依据姓氏将人类分为三六九等,等级从高至低的姓氏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大多数印度贵族、僧侣的姓氏就是婆罗门,他们享受着各种特权,各种比较大型的宗教祭祀活动等等都是由婆罗门姓氏的人主持的。
刹帝利种姓的人一般都是军队的军人或者是警察,他们掌握着整个印度的军事管理权。吠舍种姓的人大多是属于商人阶层的,和前面两个姓氏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吠舍姓氏阶层的人没有政治权利和军事权利,不能干涉政府的任何决定,只能参加一些宗教性质的仪式。首陀罗种姓就是一般的普通百姓。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排不上号的姓氏,这些姓氏的人生活的可以说是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