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米仁、苡仁、薏仁、薏米)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外壳,晒干贮存。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浙江等地。有利水祛湿、排脓消痈、健脾止泻作用,主治水肿、痹证、肺痈、肠痈、泄泻等。饮片可分生药、炒药两种;生药味甘淡,性微寒,以利水祛湿、排脓消痈力胜,多用于水肿、痹证、肺痈、肠痈;炒药味甘淡,性平,以健脾止泻力强,多用于泄泻等。
加工炮制:
生薏苡仁:将原药清水淘净,晒干,筛去灰屑,拣去杂质即成。
炒薏苡仁:取净生薏苡仁置锅内,用文火清炒或麸皮拌炒至微黄色为度。
临床应用:
一、生用
1、水肿:常与冬瓜皮、赤小豆等同用,能增强利水消肿作用,可用于脾虚湿阻,肢体水肿。若兼肾阳虚弱,则宜与杜仲、黄芪、狗脊等同用,具有补益脾肾、化湿消肿作用,如薏苡杜仲汤。
2、痹证:常与苍术、羌活、独活等同用,能增强祛湿除痹作用,可用于湿邪阻滞,肢体重着,骨节疼痛,肌肤麻木不仁,如薏苡汤。若兼肝肾虚弱,腰脚酸软无力,则宜与续断、桑寄生、当归等同用,具有祛湿除痹、强腰健足作用。
3、肺痈:常与苇茎、冬瓜子、桃仁同用,具有清肺祛痰,排脓消痈作用,可用于肺痈胸痛,咳唾脓血,如苇茎汤。
4、肠痈:常与牡丹皮、桃仁、瓜蒌同用,具有理肠和血、排脓消痈作用,可用于气血瘀滞,腐肉蒸脓,小腹右侧疼痛拒按,腹皮绷急,如金鉴薏苡仁汤。
二、炒用
泄泻:常与党参、茯苓、白术、扁豆等同用,能增强健脾止泻作用,可用于脾虚湿阻,大便泄泻,神疲乏力,如参苓白术散。
处方用名:用生药写生薏苡仁、生苡仁、生米仁、薏苡仁、苡仁、米仁;用炒药写炒薏苡仁、炒苡仁、炒米仁。
用量:生药、炒药基本相同,一般10~30克,大剂量可用50~100克。
相关研究与探讨
一、《神农本草经》谓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名医別录》谓之“除筋骨邪气不仁”。药理研究表明:薏苡仁油所含的饱和脂肪酸具有抑制肌肉收缩、缩短疲劳曲线的作用,其作用点在肌纤维上;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常配伍羌活、独活、威灵仙、伸筋草、海桐皮、牛膝等。有医者提出拘挛,可用薏苡仁;若《素问》言因寒即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亦有医者认为不论寒热,适当配伍均可用。又有医者经验:治大筋拘挛症,辨证方中重用苡仁(150g)无不获效,益信《神农本草经》记载,非后世臆测所可及。
二、薏苡仁“益气主消渴”。薏苡仁多糖有显著降糖作用。目前使用的降糖药物多为化学药物,作用单一,不良反应多。薏苡仁多糖类成分不仅影响胰岛素受体后糖代谢,还可抑制糖原的分解和促进糖异生,可用于多种类型的糖尿病,且毒副作用很少,是一味极具开发前景的降糖药物。[河南中医,2004,24(20):83-84]
三、薏苡仁主要的药理作用:
1.抗肿瘤;2.抑制肌肉收缩;3.镇静;4.抑制多突触反射;5.降温与解热;6.镇痛;7.抗炎;8.增强免疫;9.薏苡仁油对呼吸系统小剂量兴奋,大剂量产生中枢性麻痹,使肺血管显著扩张;10.意苡仁油低浓度兴奋心脏,高浓度麻痹性抑制;11.诱发排卵;12.降血糖;13.抑制胰蛋白酶;14.抗菌;15.降血钙等。
四、参考:
1、薏苡仁含薏苡仁油、薏苡仁脂、甾醇、氨基酸、维生素B1等。
2、用石油醚浸出的薏苡仁油,能使动物子宫紧张度增加,振幅增大,故有收缩子宫作用,孕妇慎用本品可能与此有关;薏苡仁油能减少动物骨骼肌肉的挛缩,故本品能缓拘挛似与此有关;薏苡仁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