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蒙君宠到昭阳,衣袖犹闻宝串香。”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礼仪文化要求当中就明确规定,人在行为处事的时候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其中,服饰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在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袖口文化也在日益繁华。从远古时期的用枝叶遮体,再到各种款式的衣袖设计。无不彰显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那这时人们又会产生疑虑:古人经常将东西放置在衣袖之中,若身着宽大衣袖款式的服装,被装进去的那些东西难道不会掉出来吗?其实这时人们更应该好好看看古人的衣袖,到底有哪些精巧的设计。
古人宽袍大袖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古时人们的身份地位,取决于自己的阶级等级。在封建社会制度之下,人们的阶级观念非常强,处在阶级金字塔顶端的皇权家族的后人们,对于服饰的选择权自然更大。他们的服饰更加华丽,色彩更加多样和鲜艳。这时候衣服的款式多了起来,衣袖的设计自然也会更加复杂。
但是,处在等级金字塔底端的穷苦百姓们,他们的选择往往更少、设计款式范围也会更小、能够用于点缀的小物件自然也会更少。再加上普通百姓们需要付出自己的劳动力,便于田间耕作、发展农业经济,自然这一类古人的袖子看起来都会紧一些,也就出现了窄袖。这主要是为了人们在劳动的时候,干起活来更加的简便。
窄袖
除非是出现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说重要的祭祀活动、嫁娶活动等等,否则处于阶级金字塔底端的穷苦百姓们,很少会选择宽宽的袖子。一方面是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另一方面是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不允许,最后一点是不利于劳作。
除了等级森严之外,关乎袖子的发展还应该追随到社会劳动生产力。在最原始阶段时,古人们只能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对身体进行保温和遮羞。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遮羞的意识慢慢升级,成为装饰意识,后来又演变成了美化的作用。这时候衣袖就起到了点缀人们气质的作用,慢慢的衣袖文化也开始变得更加体系化起来。
汉朝时期,宽宽的衣袖随风摇摆的下半部分被取名叫做袂,衣服上可以承载东西的入口被取名叫做袪。现在人们所提到的袖口,是指下摆和手臂存放的袖口两个部分,加起来才能够被叫做是袖子。
汉朝 曲裾深衣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如果按照古人对于衣袖的理解,现在人们穿着的窄袖没有那种仙气飘飘的感觉,并不是古人所理解的袖子的含义。
按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间来看,夏商周时期的服饰文化才刚刚有了雏形,这时候人们通过一些粗制的棉薄衣裳简单遮羞,衣服的袖子设计部分大多数都是直筒式,还没有设计出宽窄的下摆部分。直到汉朝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这时候设计的款式越来越多。所以直到汉朝时期,中国历史上才大面积地出现了宽松的大袖摆的服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