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滞胀牛”——投资策略周报-20211007
1、多事之秋中的“危”:美国债务上限问题和无风险收益率上升
国庆节期间(2021.10.01-2021.10.05,下同)海外及香港市场交易延续“类滞胀”特征,风险资产出现了较大波动。我们梳理了两大因素:债务上限及通胀预期带来的利率上升。第一,债务上限问题在“最终日期”前解决仍是大概率事件,毕竟财政的过度支出才是问题根本,而债务上限只是阶段性博弈点,且“违约成本”过于昂贵;历史上看,债务上限问题对市场的影响仍由基本面本身决定,而此次具有比2011年和2013年更好的政治环境,只要债务上限问题不会带来全球风险资产的Risk off,那么对于A股而言,就不是真正的“外部风险”。第二,海外无风险利率的上行主导因素仍是通胀预期的上移,这会进一步压制全球高估值资产;taper本身可视作宽松的放缓而非收紧本身,由于通胀的因素更多来自于供给侧本身,全球央行并未将抑制通胀定位首要目标。只要未出现利率水平的调整,实际利率不出现大幅上行,市场更多是风格切换。“滞胀牛”这一格局其实正在被强化。
2、多事之秋中的“机”:海外reopen和国内“双宽”共振
海外方面,本轮疫情高点已过,11月初将放宽国际航班旅客入境限制,而默沙东新冠口服药临床结果无疑强化了上述预期。这将对全球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需求形成支撑。国内来看,财政、信用“双宽”正在走向现实。财政方面,专项债发行继续加速;信用方面,结构性宽信用和房地产防风险或成为抓手。进入4季度,能耗双控季末冲刺结束,而国庆节前后我们已经看到煤电领域短期保供措施的密集出台,“双控”对于需求的压制正在得到改善。港口拥堵的缓解将有利于海运的修复,海外需求将与国内需求的恢复形成共振。尽管需求本身并不是当下价格水平上行的关键,但是需求的企稳将为市场定价周期股提供更为良好环境。
3、周期股VS商品:供给驱动下的“范式转换”
周期股领先商品见顶这一现象被投资者广泛应用,其来源正是过去需求驱动的经济周期中“类滞胀”时期的经典表现:其核心是在经济过热时期出现了政策收紧,远期的需求和价格预期已经下行,但是短期的供需矛盾仍未解决,平均周期股领先商品4个月左右见顶。但当下,我们看到了明显的不同,由于价格上行更多来自于供给推动,经济下行的压力反而让政策重回宽松(稳货币 宽财政 宽信用),这就是供给推动的工业品价格上行中,投资者需要进行的“范式转换”。我们在深度报告《揭秘“滞胀牛”》中复盘了与当下的环境更为类似的美国1970年代由供给驱动的“滞胀牛”的特征:大部分周期股股价滞后于周期商品见顶,且可能阶段性跑赢商品(一般集中在周期商品震荡的区间)。另外,即使我们从市场层面指标看,近期的背离也尚未打破2021年以来的长期趋势。
4、持周期股过节后,依然“滞胀牛”
我们继续维持“滞胀牛”这一看似挑战传统框架但却有其自身逻辑的研判,周期与金融将继续领衔市场。从当下推荐来看,我们延续了之前已作出调整的主线,关注全球投资者共识的形成,首推:原油链、有色(铜、黄金)、航空、房地产、银行和钢铁。我们的三条长期主线和受益标的是:第一,全球和国内需求回升,供给格局优势的行业将继续受益。原油链(中国石油,中远海能,招商轮船,中海油服,杰瑞股份)、化纤(新凤鸣)、铜(紫金矿业)、银行(江苏银行)、航空(中国国航)、船舶制造(中国船舶)、钢铁(方大特钢)、煤炭(兖州煤业);第二,能源转型下的全球长期“滞胀型”格局:券商(广发证券)和黄金;第三,新格局下“公用事业”估值的价值修复:房地产(保利地产)、火电(华能国际)。
风险提示:经济进入衰退;碳中和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政策超预期收紧。
本文源自金融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