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高校发布《关于对杜某等40名学生作退学处理的公告》。公告显示,因18名学生长时间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也未办理相关手续,22名学生休学期满未返校办理复学或退学申请,学校决定对40名学生作出退学处理。但有学生认为学校擅自给自己退学太粗暴,进而开始维权。此事持续发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大学生因旷课多被退学引热议
关于大学生因旷课多被退学一事,不少网友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旷课本身是不好的行为,如果有事可以请假,旷课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有人认为学生因旷课被开除太过严格。也有人劝诫学生,不要相信那句没有逃过课的大学就白上了这种话,最后最可能的是自己后悔。
据了解,该校有明确的规定:“休学、保留学籍期满后2周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未经批准连续2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按退学处理。因此,该做法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
10月底,在教育部举办的新闻通气会上,针对该事件教育部表示,如果学校是依据相关规定作出的处理,这是一个好信号。
“40名大学生旷课多被直接退学”的背后……
上面说的“40名大学生旷课多被直接退学”,或多或少地释放出了大学严出的信号。我们也可以看到,近两年有不少高校都有学生被退学的新闻,比如近日,就有高校对136名研究生(其中博士14名,而硕士多达122名)超过最长学习年限,予以退学处理。
除了大学生被退学,还有取消“清考”,部分高校从严检查本科生论文等,我们都可以看到,毕业变“难”了。但这并不意外。
教育部于前段时间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到,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去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话: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可以说,大学严出已成必然。
大学严出也要落实到课程层面
大学严出只是从结果把控人才培养质量,而高校更应关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比如落实到课程层面,高校需严格课程管理和教学,坚决杜绝“水课”。对此,高校或可从三个层面出发:
首先是考勤。麦可思数据显示,受访的2018—2019学年大一至大三本科生高频缺课的比例达到了8%。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8个人高频缺课。而出勤率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表现方式之一,也是教师确保学生上课的手段之一。
国内外已有实证研究表明,提高到课率可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抓手。高校管理者可利用现代技术采集到课数据,甄别到课率低的课程(例如以讲授为主的选修课)与频繁逃课的学生(例如每周逃课3次及以上),设置合理的到课制度(例如要求半期考试成绩低于平均分的学生必须到课)。
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逃课的深层原因,再“对症下药”:加强兼职、熬夜等逃课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通过加分等激励手段或随堂练习等教学活动,提升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的参与度。
其次是过程监测和评估。高校应注重对学生整个学期学习过程的考核。例如安排不定期的随堂测验,在统计学生出勤情况的同时掌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程度,并且将这些分数按相应比例算入期末总成绩。
对于课堂讲义,教师可以列出主要内容发放给学生,学生必须前来听课才能填补细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一味重复课本内容,尽量引入别处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此外,还应注重内容考核。任课老师应避免在期末考试前给学生划出与试卷匹配度极高的“重点”。
如此一来,学生无法通过自学课本顺利通过考试,课堂的意义便逐渐展露出来。
最后是期末评估。高质量的期末考试很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它能为一门课程的学习“画一个好的结点”。站在教师的角度,它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站在院系、专业的角度,课程考试质量又与办学质量有密切联系。
而关于合理的考核方式,教育部在2018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到,学校需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
所以说,强调期末考试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唯期末考试论”,它是考查学生学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然,高校更可以通过聪明的办法“拴”住学生的心,比如通过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影音工具,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时注重结合实际等手段,尽可能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除了部分必要的专业课程外,学校还可以多给学生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选修科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课程内容,安排一周的上课计划,通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留人更留心。
本文来源:央广网、教育部官网、麦可思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