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大阪大学 张昊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于2019年1月8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教授领导的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实验团队完成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项目,获得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中唯一的一等奖。
这项发表于2013年的研究工作被称为是诞生在中国本土实验室的诺奖级重大成果,五年后斩获代表我国自然科学类研究最高成就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可谓实至名归。那么,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物理现象,它的发现为何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利用它真的能够造出下一代电子计算机吗?
这篇文章将从经典电磁学中的霍尔效应说起,逐步带领各位读者一窥当今固体物理学研究的最前沿。
霍尔效应——老树开新花
不难看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名字中有“霍尔效应”这个中心词,无论多么“量子”,多么“反常”,认祖归宗之后本质上还是一种“霍尔效应”。这一电磁学领域的经典效应发现于140年前,现早已成为了高中物理课本中的重要内容。我们且做一个简单回顾,唤醒各位读者沉睡已久的记忆。
霍尔效应是指,如果将条形导体置入与其表面垂直的磁场,并在长度方向通过电流时,导体内的电荷将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偏向导体的某条长边,继而在导体内部宽度方向上产生(霍尔)电压的现象。下方的示意图非常清晰的表现了霍尔效应的产生原理。
霍尔效应示意图,作者Peo
最初,自由电子在未通电的导体内部做不规则的杂乱运动。
动图1:未通电导体中无规则运动的电子,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当在两端外接电源导线,形成回路后,电流从导体流过,导体内电子做沿着长度方向的漂移运动。
动图2:外加电源形成回路后的导体,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此时再加入磁场后,电子受到洛伦兹力作用,发生偏转,偏转的结果将使得大量电子堆积于导体一侧,这些堆积的电子将产生纵向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