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
鸟中“狠角色”
如果问在城市中有什么黑色的鸟,那么相当多的读者都会脱口而出:乌鸦!的确在北京分布的十几种鸦科鸟中至少有四种是常见的黑色型乌鸦,它们全身乌黑,集群活动,有独特的社会性。乌鸦还是机会主义者,在寻觅食物和防御天敌时还善于团队合作协同配合,甚至对很多大型猛禽也敢*扰和戏弄,满身乌黑更显“狠人儿”气质,下面就介绍北京常见的四种黑色型的鸦科鸟。
适应城市的大嘴乌鸦和小嘴乌鸦
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在北京是常见的乌鸦之一,它们体长57公分,是粗壮的中大型乌鸦,它们的头部和喙从侧面看非常粗厚,又被称为厚嘴乌鸦。而且额头与喙基部呈现直角形。冬天死去的动物、死鱼和猛禽丢弃的猎物都是它们容易获得的食物,正是这只粗壮的厚嘴让它们成为啄食动物尸体的行家,即使是严寒的冬季,冻得坚硬的尸体也会在它们厚喙的撕扯下慢慢出现破裂,一点点地被它们掏出吃掉。大嘴乌鸦还会依赖着集群性赶走大鵟、海雕等大型猛禽,夺下它们的食物自己享用。大嘴乌鸦的叫声为粗厚的wa、wa单音节声。
动物园中活动的野生大嘴乌鸦
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体型与大嘴乌鸦相近,体长55公分,但是其头部较大嘴乌鸦更小,喙形更显尖细,这也让它们得名细嘴鸦的别称。小嘴乌鸦在鸣叫时多颤音,较大嘴乌鸦的wa、wa的叫声长度略长。小嘴乌鸦虽然体型不及大嘴乌鸦,但是其凶猛程度比大嘴乌鸦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寻觅动物尸体,它们还主动攻击有机会捕捉到的一切动物,笔者曾经在动物园中目击过一次四只小嘴乌鸦攻击一只夜鹭的幼鸟,只几分钟的工夫,一只比乌鸦还大的夜鹭就被它们分食殆尽。
小嘴乌鸦在冰冻的河道上寻觅游客丢弃的食物
在北京市区的公园中这两种乌鸦比较常见,动物园也是它们喜爱的栖身之地,因为那里有充足的食物供应,人们丢弃的食物是它们寻觅的目标,那里另外一个重要的食物来源是动物园中饲养的食肉动物吃不了的肉类饲料,在那里对它们来说有真正的野外感觉。
城外生活的秃鼻乌鸦和红嘴山鸦
在城市内部,大嘴乌鸦和小嘴乌鸦高度适应了城市生活,而秃鼻乌鸦特别是红嘴山鸦则更青睐人少的郊区农田和山地环境,这两种在城市郊区的农耕地和山区的分布活动更明显,红嘴山鸦则完全是山地物种,极少接近喧嚣的城区。
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外形似小嘴乌鸦,但是体型比小嘴乌鸦更显着略细长,体长47公分,站立时翅膀长度与尾长相当,给人一种短尾的视觉感受。成年秃鼻乌鸦的上喙鼻孔周围无鼻羽,上喙基部为灰白色,远远看去一片灰白。而小嘴乌鸦的亚成鸟也有鼻羽,但喙的形状更显锥形细长。
秃鼻乌鸦喜爱开阔地活动,经常在建筑上停落
与大嘴、小嘴乌鸦不同,秃鼻乌鸦更青睐城市周围的农耕地和浅山环境,它们在喧嚣的城市中心比较少见,冬季的时候在北京城外的农田、水库等环境中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会挖掘在植物根部休眠的昆虫为食,也会与大嘴乌鸦、小嘴乌鸦和达乌里寒鸦一起集群活动。
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是北京地区能见到的纯黑乌鸦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它们体长37公分。红嘴山鸦体色乌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的红色而细长的喙和红色脚,它们的长喙适合在草地和耕地中翻找蝼蛄、蚱蜢、金龟等昆虫。它们分布在我国东北至西南地区的山地环境,在北京分布在周围山区,极少进入城市,所以在城区中很少看见它们的身影。
山地间草地活动的红嘴山鸦,草丛的昆虫是它们喜爱的食物
红嘴山鸦多成对生活,繁殖期它们的巢在山崖的石洞或者裂缝中,在山区经常能看见红嘴山鸦成对或集结成小群在高空利用气流在山谷中飞翔嬉戏。红嘴山鸦在幼鸟时期喙的颜色偏黄,似其近亲黄嘴山鸦,但黄嘴山鸦的喙明显较红嘴山鸦更短粗,稍加留意并不难区分它们。
群体活动 团队取胜
这些鸦科鸟还演化出了默契配合的团队性,即使不同的种类也会有集群活动,它们会在一起觅食,一起发现天敌,一起*扰驱赶中大型猛禽,甚至很多观鸟爱好者在野外观鸟时看到的猛禽都是它们帮着“发现”的。
在北京冬季可以看见的猛禽至少有十几种,在野外的环境中这些乌鸦还会时时盯住猛禽,为彼此的安全通风报信。更有意思的是它们可以通过观察,针对不同的猛禽发出不同的报警声。
在发现小型猛禽如红隼、雀鹰时负责放哨的个体发出的预警声频率相对缓慢,因为很多小型猛禽体型不及它们大,从力量速度上根本没机会对它们造成任何伤害。放哨的个体好像告诉同伴:来了小型猛禽,大家注意即可!这个时候一些好事的个体甚至会追上前去一番*扰追逐驱赶,一幅很享受的模样。
而发现飞行速度迅速的游隼、猎隼以及兼顾速度与灵活性的苍鹰时,它们发出的预警叫声频率更快,叫声更响,好像告诉同伴:来了更狠的角色,大家赶紧留意,小心被偷袭!通常遇见这种情况时,听到预警声的其他同类还会一起发出同样的叫声,预警的叫声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这种现象既是对同伴的呼应也是对天敌的震慑,但是它们内心还是极度恐惧的,忌惮着这几种以速度和力量见长的猛禽。
海雕吃鱼,我来围观
在发现草原雕、白尾海雕等大型猛禽时,它们甚至会选择围观。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大型猛禽体型大,飞行时速度较平缓缺乏灵活度,不能做出小半径的急转弯,这些乌鸦体型明显小于大型猛禽,更加灵活机动,大猛禽也都会对乌鸦的*扰无能为力,只能选择远离。另外乌鸦们喜爱围观*扰大型猛禽的原因是可能从它们那里获得食物,有大型猛禽活动的时候可能正是其捕获猎物的时候,无论是赶走猛禽还是等它饱餐后离去都能吃到免费的食物,它们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机会。
城市内外彼此适应
在北京市区,乌鸦是常见鸟类之一,市民对它们还是相对比较熟悉的。其实早在清代时期满族习俗和信仰的原因并没有把乌鸦视为不祥和阴晦的象征,反而对其爱护有加,在关外的时候就在院落中设立索伦杆用于祭天,索伦杆顶的锡斗中用于盛放猪的内脏和碎米供养乌鸦。入主中原后这一习俗被带到北京,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坤宁宫外依然可见索伦杆,只是投喂乌鸦早就停止了,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们生活在故宫和北京城中。
现代的北京市区伴随着城市建设和人的活动,依然为众多鸦科动物提供着便利条件,冬季城市中产生的热岛效应导致市区温度较城外偏高,市区的一些地方如北师大附近成为了乌鸦们晚上夜栖地,另外城市中比如公园人们投喂给流浪猫的食物,和游客丢弃的食物也都给乌鸦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这都是它们进入城市并在城市中长住的主要原因。
城市中生活的大嘴乌鸦和小嘴乌鸦从古代起就是适应了与人相伴的生活,早就熟悉了人类活动和人的存在,而在城市之外秃鼻乌鸦和红嘴山鸦它们也早已适应了与人一起生活,人类在耕种生产、畜牧、生活也给它们提供着生存的便利。很多野生动物对人类的活动其实并不抵触,相反很多的野生动物还能把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转换成对自己有利的生存条件。
作者:张彤彤
编辑、校对:魏 瑶